1949年,部下勸這位國軍名將起義,他沉思良久說:忠臣不事二主

80多年前(即1938年8月1日),由雲南子弟兵組成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8軍,由昆明出發參加抗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止,轉戰湘鄂贛戰場,浴血7年零半個月,橫掃千里,路奏凱歌,威震華中,參加大戰役20餘次、小戰役500餘次,被讚譽爲“抗日勁旅”,捍衛了民族尊嚴,做出了巨大犧牲。

據統計,58軍在抗戰期間傷亡將士人數達10萬人,傷斃敵軍約5萬。58軍與日軍傷亡比爲二比一,是中國軍隊中參戰最多、最激烈、損失最小的軍隊之一,國民黨愛國元老於右任曾欣然題詞贈58軍“壯志千秋”。

而統帥58軍抗日出徵的將領,就是時任58軍軍長的孫渡。

一代儒將

“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這是對古代儒將的寫照,孫渡出身寒門,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家風家教的影響,少年時代立下“從戎報國”的遠大志向,民族危亡時期發出“爲民族爭生存”的錚錚誓言。

他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學校、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畢業曾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是雲南有名的“小諸葛”。

世人稱讚他“沉着機智、料敵如神、算無遺策,是以百戰百勝成爲時代的名將。”

大將風度

抗日戰爭期間,孫渡身經百戰,克敵制勝,頗有舉重若輕、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

第二次長沙會戰,孫渡率部在敵人包圍下行軍,緊急的時候,敵人的子彈頻頻從他身邊擦過,他還是照樣行軍毫不變更計劃。

第三次長沙會戰,他在影珠山堵擊敵人,敵人的敢死隊在濃夜中衝上山,直竄到他的指揮所附近,指揮所的門已經被敵人的機槍封鎖了,他還是坐在指揮所中打電話,調動隊伍,最後敵人被擊退。

在常德戰役中,孫渡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親率身邊的4個衛士悄悄地摸出去偵察,可能是有特務告密,日軍即刻用大炮猛轟山頭,他靠在一棵大樹下避難,炮彈碎片刺傷了他的左膀,衛士多次催促他離開,可他還是悠哉樂哉,副如無其事的樣子。

孫渡善於捕捉戰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幹裏之外”的大將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愛民愛兵

孫渡將軍愛民愛兵,源於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懷。抗戰8年中,在日寇的瘋狂進攻下,有些地方常常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看到中國老百姓慘遭日軍蹂躪,深受戰爭折磨,目睹戰後殘垣斷壁、瓦礫遍地、廬舍爲墟、人民流徙的慘狀,內心常充滿難言的痛楚。

他看到雲南官兵遠離故鄉,在漫天烽火中馳聘沙場,英勇殺敵、流血犧牲,更加堅定了抗日救國的信念。

孫渡對兵士如對自己的子弟一般,使離開故土、千里遠征的雲南兵士們,平時得到極好的精神慰籍。

在抗戰的艱難環境中,他毎年冬季都會給士兵發放有一套棉衣,如駐軍時每隔一週都會給士兵加賜肉食一餐。因其平日待人極爲和藹誠懇,所以一旦有事,無論將卒皆能用命,在戰時,將卒自然人人奮勇個個當先。

生活簡樸

孫渡生活簡樸,不喜排場,不願沽名釣譽,他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並非是一個衣冠華麗、前呼後擁、威嚴十足的將軍,而是一位和藹可親、樸素真誠的長者,具有十足的儒將風度。

在滇軍高級將領中,絕大多數在昆明市區都置有可觀的財產,生活享受極其講究,各自有豪華的官邸,出入有高級轎車和華麗入時的衣着,喫的是佳餚美羹。

唯有孫渡與此相反,除了龍雲贈送給他的那個100平米的小院外,別無任何財產,直到抗日戰爭中期,纔有一輛部隊配發的吉普車。

他平素生活非常簡樸,日常每餐只是兩三樣家常便菜,最多是一點串葷。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當他看到餐桌上擺着豐盛油膩的菜餚,便要批評伙食人員:“伙食只要能喫飽就行,何必太講究,糟蹋老百姓,處此國家多難之秋,全國養着多少軍隊,老百姓的負擔是如何的沉重?你們看看士兵的伙食怎麼樣?”

忠臣不事二主

歷史人物總有其侷限性,孫渡也不例外。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濡染,謹遵“誠正修身”的傳統操守,這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由於“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束縛着他的進步。

1949年12月底,蔣家王朝覆滅前夕,孫渡被任命爲西南軍政長官,當時他的心理一直處於矛盾之中,此前他曾和雲南地下黨的同志接觸,也閱讀過進步書刊,但是部下勸他起義,他猶豫不決,沉思良久後表示:忠臣不事二主。

雲南和平解放後,孫渡隻身潛在昆明的一個菜園裏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活,1952年在清匪反霸運動中被逮捕。

1959年,孫渡被特赦釋放,曾任雲南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67年在昆明病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