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是東北剿總司令,手下有8個副總司令,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衛立煌一生有太多的榮譽頭銜:他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最猛的一個虎將,又是抗日十大名將之一;他和共產黨保持着友好的關係,有人甚至說他是中共的臥底,遼瀋戰役中正是因爲他的故意放水,才導致了國民黨的慘敗;美國《時代週刊》則稱他是中國的常勝將軍;他一生統率過國民黨三分之一的兵力,身經百戰,而毫髮未傷,簡直就是一個傳奇。

1948年初,衛立煌被任命爲東北剿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手下設有8個副司令,那麼,他們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呢?

孫渡

滇軍被譽爲國之勁旅,而統帥58軍出征抗日的孫渡將軍,文武雙全、智勇兼備,先後追隨唐繼堯、龍雲、蔣介石,歷任要職,是雲南有名的“小諸葛”。

1946年6月,孫渡被調往東北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這實際上是削減孫渡的兵權,孫渡沒有指揮過一次戰鬥。

1948年6月,孫渡又調任熱河省主席,1949年12月調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昆明和平解放後,孫渡賦閒在家,1952年在雲南清匪反霸鬥爭中在家被捕,1963年被特赦釋放,1967年4月在雲南昆明病逝,享年72歲。

陳鐵

陳鐵,貴州遵義人,黃埔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黨軍營長、團長、第14軍85師師長,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第14軍軍長、第4、36、19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東北剿總副司令等職,1949年底率部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82年病逝,享年84歲。

馬占山

1931年"9·18"事變後,遼吉熱淪陷,日寇開始進犯黑龍江。11月4日,馬占山將軍在江橋打響中國抗日第一槍,掀開了14年抗戰的序幕,吹響了中華民族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鬥號角。

七七事變後,馬占山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爲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1950年馬占山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想要在東北建立獨裁統治,剔除東北軍的勢力,所以,在對東北武力進攻的過程中,一些原東北軍的將領坐了冷板凳,但是在我軍的強有力打擊下,蔣介石的的希望成了泡影,於是改變了策略,決定啓用原東北軍的一些老將,萬福麟和張作相就是在此背景下擔任東北剿總副司令一職的。

萬福麟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沿着平漢路瘋狂逼下,萬福麟出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五十三軍軍長駐守保定,但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萬部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戰場,孤軍遊擊於太行山區。

1939年2月部隊重整後,萬福麟率五十三軍參加豫北、豫東對日作戰,然而國民黨在正面現場節節敗退,萬福麟部經過幾次折騰後已經元氣大傷,此時更經不起敲打,武漢會戰後,萬部幾乎損失殆盡,只得退到重慶大後方。

萬福麟以年高體邁爲由,辭去了已經沒有實力的五十三軍軍長職務,轉而擔任閒職。

1948年,68歲的萬福麟出任東北剿總副司令,1949年萬福麟隨國民黨去臺,任政治諮詢委員會委員,1951年病逝,享年71歲。

張作相

張作相,奉系軍閥,一直被張作霖父子所倚重,他在吉林任職期間,修鐵路,建大學,興辦水電等現代城市建設,頗有政績,“九一八"事變後堅持抗日,1936年由南京政府授銜陸軍上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全面爆發後,張作相祕密安排自己的兒子張廷樞加入紅軍抗戰,而張廷樞也沒有讓他失望,在戰場上屢次立功,成爲了八路軍的縱隊司令員,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紅軍名將。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作相隱居天津,國民黨南京政府委任他爲東北剿共副總司令,張作相只借此每年到東北辦理敵僞沒收之房地產,而未實際參與國民黨政權的軍政活動。

1948年10月,解放錦州時,張作相在錦州被誤俘,受到解放軍的禮遇,並派車送其返回天津。平津戰役前夕,南京政府又委任張作相爲國民政府國策顧問,並令其去南京,張作相置之不理,而未前往。

1949年3月,張作相病逝於天津,周公得知消息後非常遺憾,曾對張作相的外甥說:“老先生怎麼故去了呢?我們還要請老先生出來一起工作呢!”

範漢傑

範漢傑,廣東大埔縣人,曾就讀於黃埔一期,畢業後長期在國軍中任職。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廳長,中央軍校教育處處長,第三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3月授陸軍中將,後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陸軍總部副總司令,東北"剿總"中將副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俘。

1960年11月特赦後,曾任文史專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6年1月病逝於北京,終年80歲。

梁華盛

梁華盛,廣東茂名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被編入學生第三隊,與杜聿明、關麟徵是室友。

梁華盛在黃埔軍校接受了嚴格的軍事教育,爲他日後征戰疆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1925年,梁華盛參加東征討伐陳炯明,在教導第一團第三營第九連第二排任中尉排長,在棉湖戰役中立下戰功。

棉湖戰役中,第一教導團以第三營損失最大,全營官兵由380人減員到110人,全營9個排長僅有2位負傷倖存,梁華盛是其中之一,何應欽團長訓話時,常常提及梁排作戰之勇,梁排之名,一時流傳軍中。

1932年,日軍侵佔東三省,時任第247旅旅長的梁華盛負責守衛古北北口,以不及5000人之衆抵禦日軍兩個師團,“盛旅之死戰,與傅作義之不屈,同傳盛名”。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剛從陸軍大學畢業的梁華盛出任第190師師長,所部官兵衣袖皆繡有“忠勇”兩字,號稱“忠勇師”,日軍爲之聞風喪膽。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梁華盛被任命爲吉林省政府主席,主政一方。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後,梁華盛被免除吉林省主席之職,隨後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的身份兼任瀋陽城防司令,1949年跟隨國民黨去臺,沒被重用,只擔任一些閒職。

梁華盛畢業於黃埔一期,即使去臺後,仍念念不忘黃埔母校,90年代曾回大陸探望黃埔校友,爲《黃埔軍校將帥錄》題詞:“發揚黃埔精神、振興中華、促進祖國統一”。

1999年,梁華盛病逝於臺灣,享年95歲。

鄭洞國

鄭洞國,湖南石門人,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同時,在國民黨將領中,像他這樣參加過長城古北口戰役、平漢路保定會戰、臺兒莊大戰、徐州會戰,並遠征緬甸的,實屬鳳毛麟角。

1948年春,鄭洞國出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奉命率10萬大軍死守東北名城長春。10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危急之下,鄭洞國不得不作出最後的選擇,率軍投誠。

新中國成立後,鄭洞國曾歷任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常委,黃埔同學會副會長等職,長期致力於祖國建設和統一事業,1991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去世後受到兩岸共同哀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