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快樂,提到中秋就想到月亮,想到月亮就想到月亮的詩歌。

畢竟我們是一個詩歌的過度。

我覺得寫月亮最好的現代詩人是金庸,老爺子在《天龍八部》中藉着康敏白鏡清的嘴讚美了月亮。

康敏:天上的月亮又圓又白,

白世鏡說:你身上有些東西,比天上的月亮更白更圓,比蜜糖還甜...

我覺得他們說的是月亮,也許還有月餅,畢竟比蜜糖還甜的只有月餅了。

提到寫月亮的的詩,古代兩個男人最有名:

李白和蘇東坡。

有一個關於李白的傳說,我們耳熟能詳:

李白小時候上學不認真,整天貪玩,這天他又逃課出去玩,路上,看到一個老奶奶正拿着根鐵棒在磨。

只見那老奶奶:

蹲在那澗邊,若站起來,好道有十數丈長!手裏拿着一條鐵棒,就似碗來粗細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口裏又念着:‘扛子啊!這一向不曾拿你出來顯顯神通……

李白看見磨棒老人大喊:大聖,您收了神通吧。

一提到磨棒子就想到這段,還有那句:大王叫我來巡山……

李白的故事很簡單,李白遇到一個老太太磨鐵棒,詢問之下老太太說自己就是身後村子裏的人,想要根繡花針刺繡,她打算把手裏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得啥時候才能磨成呢?

老太太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然後李白忽然頓悟了,從老奶奶身上領悟到要好好學習,於是他認真學習,終成一代詩仙。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弱智,但是傳了幾百年,

試想如果當時老太太遇上的不是李白而是西門大官人會怎樣,西門大官人會不會頓悟,早晚要成繡花針還不如去練葵花寶典,還能有個好身體。

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唐朝時候沒有出現過,第一次出現要到南宋。

這種故事是古人編的老雞湯文了。

磨繡花針的故事和華盛頓的櫻桃樹,愛迪生的手術燈套路一樣。都是某人成功了,人們開始編寫一些故事,來論述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具備了某種優良的品質,頓悟了一些道理。

中國古代還是很喜歡寫一些成功人士的神話,來佐證證他們成功的必然性。

比如劉邦屁股上有七十個痦子。

比如朱元璋長得就不像個人。

諸如此類。

中外在給名人編故事方面,德行都是一樣。

雞湯的作料有人會放的多點有人放的少點,但是核心沒變,就是那隻老母雞。

這些故事的一個邏輯起點是成功的人必然傳奇,如果沒有就給他們寫一個。

比如白袍同學遇到一個白鬍子老頭,他教給白袍一個人生道理,這是1.0的故事。

如果白袍同學一直是個屌絲,那麼這個故事說的就是一個老人教一個小孩學好的故事。

如果白袍同學是一個成名的人,那麼這個故事就會整成一個傳奇,就是故事的2.0版本:白袍爲何會成功,因爲某天他遇到一個影響他一生的老白鬍子老頭頭。

你以爲那個白鬍子是凡人嗎?他其實是呂洞賓變化從,專門來點化白袍幫助他開竅。

很多故事都充滿這種小套路。

比如繡花針這個故事,沒人去深究故事設計的不合理性。比如,那根鐵棒能賣五文錢,一包繡花針只要一文,一包繡花針有十根,這十根繡花針可以用一年,那麼一根鐵棒其實可以換來五年的繡花針用,那麼爲啥要鐵杵磨成針呢,磨成針不但費勁還只能用倆半月,拿鐵棒五包繡花針不香嗎。

李白從來都是一個聰明的小孩,難道不會質疑這一點嗎?

如果現實世界李白真的遇到有個老太太用鐵杵磨針,大約會阻止她吧,給她一文錢讓她去買針,李白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孩子,他最喜歡不按常理出牌。

但是故事世界的李白不能質疑,只能頓悟,頓悟後老老實實的回家學習去。

如果故事中的李白換成杜甫,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都會大大增強。

杜甫是喜歡下這種笨功夫的,李白不會,他是謫仙人,是天馬行空的人,是那種生而知之的天才,是上課睡覺,期末考試還能考99分的學霸。

但是也正因爲名氣大,李白成了故事的主角。

很多人看來這種寓言大約會瞬間充滿力量,就像羅永浩看成功學書籍一樣,勁一上來渾身充滿了力量,雖然力量支撐不了多久,但是好歹能提振心氣兒。

很多年後白袍同學學習了成功學大師們的各種雞血演講,某一天再次讀到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忽然覺得這碗雞湯有點淡。

文:薛白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