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30+,也是一个一年级新生的家长。

我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上周末刚被他姥姥拖着买了一堆辅导材料,现在,他姥姥、姥爷正商量着给他报书法班还是数学辅导班,顺便打算把他的宝藏——各种奥特曼手办和卡片都拿出去卖废品,以防他往后学习会分心。

作为一直秉持自然放养原则的家长,我一向对儿子约束不严,从幼儿园开始,他一直都是班级捣蛋榜排名top3的成员。我总认为,调皮是小孩子的天性,只要不是恶性的,并不该被压抑。现在填鸭式的辅导班,才上一年级就被题海填满所有业余时间的生活,太可怜了。

但是,我爸妈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同班同学都已经学会1000个字了,基本平均每人都上3个辅导班,家长们都很着急,怕自己孩子的学习跟不上,让老师排位到最后一排,从小就成了后进生。

过去,我们这代人就是从题海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奥数、英语、物理样样都得学,钢琴、舞蹈也占据了周末的课余时间。我羡慕放学后能在院子里撒欢的小伙伴,幻想着有一天能摆脱这些课外班和兴趣班。而现在,我的儿子正在重蹈我的覆辙。

长大后,我们成了谁?

困惑于要不要做“做题家”的年轻人,先别忙着愤怒、不屑或者丧,等人到中年,这个问题或许还会在你未来的孩子身上卷土重来,带来双倍的迎头暴击。

“负面典型”的我

说说我的故事吧。作为“负面典型”,虽然我小时候还是小镇上“别人家的孩子”,但是高中开始叛逆,不好好学习,后来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在,人到中年,没有父母眼中体面的工作,收入虽然不算少,但不稳定,也为老了会不会出门捡垃圾担忧过。最近,我很喜欢五条人乐队,哪怕他们没有出圈,也值得羡慕,因为他们过着我向往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哪怕回头看来,当时的一些选择有点任性,却也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没有经历,我就不会成为现在的我。

很显然,高考确实是小镇青年走出家乡的重要跳板,围绕这个目的而来的题海战术、各种辅导班,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但它或许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高中同届的学霸女生,高考那年,因为抑郁症跳楼了,她爸妈是出名的虎爸虎妈,据说考第二名回家都会挨训;另一个是我闺蜜,她本硕都在北大读书,读博去了国外,现在北美top10的院校做博士生导师。对于怎样才能完成好“以学成才”这个问题,我闺蜜的答案是:她这人一无是处,最擅长的就是读书,她没有上过辅导班,学习对她而言根本不是负担。我见过她做课件时的专注,快乐不快乐,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但那种沉浸感,跟我写稿的时候一模一样。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大学毕业后,我也想过随大流考公务员,但是翻了两页真题,我就放弃了,这条路的开端就不适合我。父母也曾属意我进国企,不是没机会,但我不想活成爸妈的2.0版,所以就放弃了,最后选择自己外出打拼。

尽管非科班出身,但这些年,我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奇怪的是,我很擅长这件事,起码写作的瓶颈还没有遇到过。当然这些年,也挺辛苦的,有时候回到老家,看见小镇那些一毕业就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国企的同龄人,朝九晚五,工作稳定,也羡慕他们过得安逸。但偶尔几次,在家的时间超过一个月,我会无所适从,这里没有我想要的机会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意识到,那个小镇,我回不去了。

你究竟想成为谁

老家有我们在外漂泊时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出门走不到50米,就能遇见一个熟人,发小、老同学都是童年老友,在一起也很亲热。他们好是好,但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像是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人。这里也很少有人阅读,甚至聊到喜欢的电影、剧集或者音乐,也总会卡壳。

在大城市打拼,可能我们生活得并不体面,大部分人为了买房、养育孩子甚至过得很拮据,但大城市的包容和自由,是闭塞的老家不会有的。表面上看,我们和老家安逸生活的同学没有多大区别,但其实毕业以后,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已经使我们渐行渐远。

我的学霸闺蜜是我目前所知,通过学习这条路,生活最自洽的人。她豆瓣的自我评价是“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们是中年以后才认识的朋友,却一见如故。虽然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社畜”,为房子发愁,担心失业,但与她成为好朋友的关键在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都特别倔强,坚持追逐梦想,她想做科学家,我想写字,其实出名与否,有没有钱,对于我们都是没差别的。不同的是,闺蜜是幸运的那个,而我稍微差一点,但从精神层面而言,我们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一直在努力着。

我也认识一些上学时特别努力的朋友,他们后来物质上都过得不错,但是并不是人人开心,有些甚至活得很焦虑。究其原因,无非是想要的更多,比如换了大房子,又为没法买到更好的学区房而烦恼;有的对自己的小镇出身很排斥,吃穿用度都一定要追求高级感,可能记不住父母的生日,但对奢侈品牌如数家珍;有的为了走出去,在个人奋斗和小孩教育上,几乎到了不计后果的程度……

我理解这种特别害怕后辈向下坠落的焦虑感,也明白赤手空拳一路打拼过来,他们所吃的苦,但这并不能成为剥夺孩子快乐童年、自在成长的借口。哪怕像我一样,选择一条最难走的路,人到中年,我起码是自洽的,如果硬逼着我去走父母所谓“正确的路”,活成一个按部就班的人,我可能也会抑郁。

我不排斥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也认可学习是小镇青年上升的重要通道,我甚至赞同让孩子去上辅导班,多一些技艺傍身就多一些选择,但首先,得有个度。作为父母,我一定要接受孩子可能是个平凡人的结果,并尊重他的人生,不要强逼着替他做选择。我会留一份客观清醒,去倾听,去发现,去理智评估,孩子的天赋是多少,他真心热爱什么。

我希望在无法避免的中年焦虑中,给孩子留一片小小的自由空间,可以安放他的小伙伴奥特曼,可以在大家都奋力奔跑的时候,偶尔停下来让他聊聊海绵宝宝或者派大星。

我希望他未来不管成为谁,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拥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可能有点贪心,但我在努力找这种平衡。

对于还年轻的你们,或许育儿话题还太遥远,不过,作为众多小镇青年中的一员,我们是相同的。我们与大城市的同龄人最大的区别,不是穿的鞋子、拎的包、用的手机,而是家庭教育上更多的可能性,或许是更好的教育、更多游历世界的机会,甚至更加开明睿智的父母。而我们离开小镇的那一刻,是孤身一人,我们环顾四周,可能很难一下子找到良师益友以及未来的目标,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试着做自己的家长、老师,去决定走哪一条路,想清楚你究竟想成为谁。

例如考公务员,我是打死都不愿意的,但我妹妹铆足了劲,天天起早贪黑背题,终于得偿所愿。你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更理想化,她却更务实,关键是问问自己,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监制:皮钧

责编:申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