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宏亮瞻局|航母海軍:艦載預警機的中國式選擇(中))

“鷹眼”之前

綜上所述,在“空警”600和新一代航母服役後,中國航母編隊即將具備可與美國“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比肩的空中預警指揮能力,而即便是對於目前的兩艘過渡型滑躍甲板航母來說,用兩架“空警”600替換4架直18預警型上艦,從而彌補現有航母編隊“最重要的”作戰能力短板也並非不可能。

“最重要的”?爲什麼?沒有行不行?

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中首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而其在海戰場上的潛在價值甚至早在二戰時期就已初現。美國海軍研究空中預警系統(AEW)的最初動機就來自太平洋戰場上的切身感受:在戰爭初期,技術精湛的日本飛行員甚至貼着浪尖駕機高速接近美艦並發動攻擊,受到地球曲率影響,當時安裝在艦艇桅杆上的雷達對這類目標的探測距離僅爲30至35海里。

當戰爭進入到1944年10月以後,儘管日軍飛行員的整體訓練水平呈斷崖式下滑,但規模越來越大、組織越來越嚴密高效的自殺式攻擊卻更加放大了美國海軍的預警缺陷。空中預警不受地球曲率影響,能比艦載雷達更遠和更早地發現低空來襲目標;另外安裝在飛機上的搜索雷達依靠飛機本身的遠程高速機動能力,能夠顯著擴大艦隊的預警搜索範圍,更進一步爲艦隊組織多層防空攔截贏得了窗口。

預警機可擴大艦隊的預警搜索範圍。

即便在預警機功能日益繁雜的今天,對掠海低空目標或中高空高速突防目標的遠程探測仍然是每一架艦載預警機的最基本任務。無論是驍勇的日本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還是飛蛾撲火般的神風特攻機或“櫻花”自殺炸彈,它們在本質上與今天的反艦導彈沒什麼不同。

然而理論儘管很完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施起來卻面臨兩個巨大挑戰:一是早期的遠程搜索雷達體積巨大,不是一般艦載機背得動的,如果只安裝一臺類似於德國夜間戰鬥機那樣的小型空戰雷達,則起不到早期預警作用;二是早期的雷達基本不具備雜波濾除能力,預警機的最大意義在於遠距離發現低空來襲的掠海目標,在海況好時問題還不大,一旦海況惡劣,海面反射雜波很容易致盲當時俯視能力極爲有限的機載雷達。

因此,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前,美軍在沖繩和菲律賓等戰場應對日軍大規模自殺攻擊的早期預警手段並不是預警機,而是將大量搭載雷達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作爲雷達哨艦部署於艦隊外圍,來爲艦隊提供早期預警情報,這也導致該類艦艇受到了日軍的重點關照,海戰中損失極爲慘重。

E-1預警機。

隨着電子元件小型化技術的突破,困擾空中預警雷達系統投入使用的第一個難題得到解決。1944年春,工程人員把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AN/APS-20雷達安裝在TBM-3W“復仇者”艦載魚雷機上。試驗表明,TBM-3W在海況平靜的情況下能在100至120公里距離上發現150米高度低空飛行的飛機,也可在320公里距離發現艦船。但如果遭遇惡劣海況,該系統仍然無法正常工作。1945年,TBM-3W艦載預警機被部署到航空母艦上,還未來得及發揮作用二戰就結束了。作爲世界上第一款艦載預警機,TBM-3W已經具備了預警機的基本特徵:載機、大功率搜索雷達和雷達情報傳遞通訊鏈。

1958年服役的E-1“追蹤者”是世界上第一款專門研製的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它的AN/APS-82預警雷達初步解決了困擾艦載預警機的第二個難題——雜波濾除,因此其可以在高海況下執行遠程目標探測和識別任務。然而“追蹤者”註定只是一款過渡產品,其基於S-2艦載反潛機的飛行平臺空間太小,無法搭載更多的任務乘員和設備,且採用落後的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因此在服役6年後就逐漸被E-2“鷹眼”所取代。

從E-2開始,艦載預警機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鷹眼”之前,空中預警仍停留在最初設想的目標探測層面;而“鷹眼”憑藉革命性的計算機戰場管理系統以及更有效的數據鏈,首次賦予了艦載預警機強大的戰場指揮、控制、管理能力。也就是說,艦載預警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空基雷達站,而是一個綜合化的海戰空情指揮中心。它不僅能在防禦截擊作戰中提供早期預警情報,引導指揮各種攔截平臺與火力;還可以在艦載機聯隊發起的進攻作戰中擔任空中編隊指揮官的角色。

所以,至少對於一支美式遠洋海軍來說,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確很重要,沒有真不行。

TBM-3W預警機,機頭下方安裝了一個大尺寸雷達罩。

新賦能

2014年6月,東太平洋,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保羅·瓊斯”號連續發射了4枚新型遠程防空導彈,所有導彈均成功攔截靶標,這標誌着美國海軍新一代區域防空導彈“標準”-6即將上艦服役。而在一年之前,2013年6月的一次試射中,一枚“標準”-6採用由“鷹眼”預警機中繼制導的方式成功擊毀一枚370公里外的巡航導彈靶彈,這次試驗真正的意義其實遠非驗證導彈射程這麼簡單。

今天,航母編隊原有的防空作戰理念將因爲“標準”-6+“鷹眼”作戰模式的出現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繼早期預警和指揮控制兩大功能外,信息化技術正在賦予艦載預警機第三項革命性功能——爲防空導彈提供遠程中繼制導。

在“標準”-6之前,即便是在“標準”-2、“宙斯盾”、MK-41“三位一體”黃金組合上艦後,美國航母編隊的區域防空範圍仍然侷限在本艦雷達視野內。受地球曲率影響,其對掠海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僅有數十公里。也就是說,複雜昂貴的區域防空導彈實際上只能攔截類似於圖-22M這樣的轟炸機平臺,但轟炸機往往在200公里以外就已經發射反艦導彈並返航了,此時點防空彈纔是攔截反艦導彈的主體,然而後者的射程太短,可供攔截的窗口非常有限。

E-2D在“協同作戰系統”的支持下可支持“標準”-6防空導彈攔截海平線外的低空目標。

這就是傳統區域防空的尷尬——適合攔截飛機但射程不足,射程足夠攔截導彈卻又難以鎖定低空飛行的目標。因此,早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超聲速遠程反艦導彈大批湧現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就提出了最原始的協同跨地平線攔截設想。受制於當時的計算機與數據鏈水平,該設想還只能停留在實驗室內。直到1996年1月,美國海軍在一次試驗中,將AN/ADS-18搜索雷達和AN/SPG-51火控雷達架設到一座海拔1160米的山頂,通過數據鏈爲“伊利湖”號巡洋艦提供遠程目標搜索和照射能力,在試驗中巡洋艦共發射4枚爲這次試驗專門改裝過的“標準”-2Block IIIA導彈,結果表明攔截距離比傳統的單艦獨立搜索、跟蹤、照射模式擴大3倍以上。

面對上述試驗結果的巨大誘惑,美國海軍隨即制定了第一個協同區域防空導彈計劃“標準”-5。然而,由於冷戰結束,“標準”-5計劃遲遲沒有得到撥款。進入21世紀後,雷神公司提出以“標準”-2Block IV導彈爲基礎,融合AIM-120主動雷達制導技術的新方案,宣稱能用一半的費用做到“標準”-5八成的性能,這就是現在的“標準”-6區域防空導彈。

在艦載預警機的協同防空模式下,全面換裝“標準”-6後,美國航母編隊的整個防空系統運作將重新洗牌,區域防空導彈可以部分解放艦載機,成爲航母防空體系真正的中堅。在400公里範圍內,區域防空彈將全程攔截包括轟炸機、戰鬥機、無人機和反艦巡航導彈在內的幾乎所有高中低空目標。更大的攔截範圍與不受照射雷達限制的火力通道允許防空艦艇組織多波次綿密的防空火力。此時,點防空與區域防空的界限也已變得非常模糊,如果不是考慮到攔截彈的性價比以及艦艇適配性,點防空導彈甚至已淪爲“雞肋”。

而這一切的實現,均必須仰賴艦載預警機所提供的中繼制導服務。(未完待續)

高仰止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