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成年人才會做選擇,小孩子則是我都要”

當我們這一批成年人都開始默默將哭泣調成靜音的時候,小孩子還是會因爲一個冰淇淋在超市裏耍賴打滾。國內國外,全球統一。

“用哭鬧換取需求”彷彿是孩子的特權,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技能點,多少小孩就靠着這一招喫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反正我小時候就用過。

哭完這次還有下次

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很多小朋友因爲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開始大哭大鬧,喜歡的玩具不給買,想喫的冰淇淋也不讓喫。不被滿足,但又想要,就哭吧。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裏,只要“小祖宗”能乖乖聽話保持安靜,就什麼都給你買。這樣看來,能永遠當小孩好像也蠻好的。

但其實家長們這種“忍得一時風平浪靜”的方式從根本上來看是錯誤的,因爲哭完了這次還有下次,我們其實是在不斷“強化”孩子的問題行爲。

試想一個孩子如果每一次哭鬧都能讓他得到想要的東西,那ta下一次想要其他東西的時候還是會用哭鬧的方式。因爲對於ta來說,哭鬧纔是最有效的溝通。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目前的技能不足,無法用正常的溝通交流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用哭鬧的方式表達需求更加直接。

強化替代行爲

所以作爲一名理智聰明的家長,我們應該懂得判斷,什麼情況下孩子的什麼行爲是應該得到獎勵的,而什麼行爲則應及時糾正。

比如孩子因爲想要某一個玩具而在店裏大哭大鬧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在公共場合訓斥孩子,也不是買完就走滿足孩子,而是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無視孩子表面的哭鬧行爲,然後教ta用正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

比如對於目前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可以教他用手指一指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能指一指物品並且停止哭鬧行爲,我們就可以滿足他的要求,強化他正確表達的行爲。

對於有語言的孩子我們可以教他提要求:“想要小車”、“能不能買小車”等等正符合社交規範的語言表達。(參考星希望抖音視頻)

找對方法,改變愛哭包

所以我們所有問題行爲的處理都是分爲兩部分同時來進行的,減少問題行爲,增加替代行爲。

只有我們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爲時能做到從容淡定,不斷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爲,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規範,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