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边一奶同胞的兄弟还真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武松哥俩、阮氏三雄、宋江兄弟俩、解宝解珍、祝氏三雄等,其中,长相完全不像哥俩的又属武氏和宋氏,至于为啥,我想只有他们的父母知道原因。

看着完全和自己不像的孩子,宋太公和武太公估计内心都会打个问号。当然,武太公是丑夫杜撰的人物,水浒里边并未出现。

这两对兄弟几乎雷同,长相也出奇的一致,都是老大黑、矮、矬、胖,老二长得高大威猛、一表人才、玉树临风。戴绿帽子也是老大当仁不让,老二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就是基因突变,也不该差别这么大吧?

1,宋氏兄弟

宋江除了有个“及时雨”的绰号,还有个不太出名的绰号,叫做“孝义黑三郎”,明明书里没说宋江上边还有哥、姐,怎么就成了三郎?

在排行非常讲究的古代,一般排行老几,是非常严格的叫法,比如《杨家将》,兄弟7个,挨着排下来,这是规矩。

那么,宋江为啥叫三郎?在成活率不高的古代,只能推测,宋江前边的俩已经夭折,否则宋江就是大郎。

弄清楚为啥是三郎,现在再说说这个“黑”字,其实绰号就是对一个人的特点总结,而宋江的特点就是“黑”,除了长得黑,心更“黑”,否则取代不了晁盖的位置。

那么这个“黑”又能说明什么?不妨先来看看他的弟弟“铁扇子”宋清,在108个人中间排行76,地俊星,一个“俊”字就很说明问题,一窝生出来的,一个“黑”,一个“俊”,这个反差有点大。

再者,宋太公一直在家里务农,有些田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地主,安老本分,耕读传家,这点在宋清身上体现的很明显,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良民。

书中并未显示宋太公在宋家庄担任任何职务,晁盖好歹还是本村的保正,也就是类似于村长的角色。

在等级森严的大宋朝,一个连村长都不是的地主是如何把儿子送到县衙门当“押司”的?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除了务农,也没见宋太公有任何经商活动,或者别的产业,家境最多是殷实,与大富大贵没关系。而宋江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除了在衙门当差,也没看到有其他收入,那么,宋江的钱是哪里来的?宋太公给的?不可能。贪污的?更不可能。

一个不起眼的地主的儿子,其貌不扬,去给县长当秘书,凭啥?在宋朝,押司不是公务员,也就是说宋江还不算体制内的人,那么他的押司是怎么得来的?

当听说晁盖打劫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以后,冒险去通风报信,这种掉脑袋的事情有多严重,相信宋江心里门清,是谁给他的勇气和胆量?

当杀了阎婆惜,张文远怂恿阎婆不停告状,雷横和朱仝两位刑警队长和治安队长上门以后,宋太公拿出与宋江断绝父子关系的官方证明。

书中交待是说在宋朝公门中人为了在犯事的时候为了不连累家人,由父亲出面到官府“首告”,说是忤逆长辈,要求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一个很奇葩或者说很牵强的说辞。

有宋一朝,“君臣父子”这种关系非常分明,没人敢胡来,再加上宋江的江湖名声鹊起,对待父亲异常孝顺,才有个“孝义黑三郎”的绰号。

要是宋太公去县衙门告他“忤逆”,无论真假,名声传出去以后,宋江在江湖上是混不下去,郓城县乃至整个山东他都臭完了。

宋江的玩法活脱脱就是一个“二代”的路数,可是宋太公不具备这个地位和实力,严重脱节对不上号,宋江的银子从哪里来的?

况且宋太公是问土地要银子那种人,精打细算,才有今天的局面,要是不管着宋江,那份并不丰厚的家业估计早被败光了。

可是,书中并没有看到宋太公有任何责备、生气的意思,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宋江花的不是他的钱,他真的管不着,估计也不敢管,他这个“爹”只是名义上的。

打发两位队长走了以后,宋江从地窖里爬出来,准备投奔沧州横海郡的柴进。此时,他已经不再是押司,是大宋朝的一名通缉犯,虽然郓城县令有心放他一马,出了郓城县,谁又认识他呢?

眼看宋江就要踏上逃亡之路,宋太公又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让宋清一路陪同,协助命案嫌疑人可是同罪,难道宋太公不知道?

一旦这哥俩在逃亡的路上被抓了,轻则坐牢,重则丧命,宋太公到时候连个为他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这种操作,不合常理。

现在说说宋清,绰号“铁扇子”,古代的十八般武器里边没见过这个铁扇子的影子,扇子就扇子,为啥加个“铁”?难道为了刻意刻画宋清是一个高手?

纵观宋清的个人简历,没发现有名师指点,也没发现骨骼清奇是个练武奇才,上梁山以前,一直陪伴老父亲在庄里种地。

同时,也没发现这哥俩的感情有多好,宋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小跟班,帮宋江跑腿打杂的小角色。

不过,“孝义黑三郎”中的义字,宋江是对得起宋清的,上梁山以后,宋清成了接待办主任,虽然不能出去征战四方,但是守着大后方安全,况且宋清属于那种安分守己的人,管着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是个肥缺。

跟着宋江一起接受招安以后,没发现宋清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看来宋江把这个弟弟保护的不错,特别是征方腊班师回朝以后,竟然还得了一个“偏将”的位置。

好歹宋清不是那种醉心功名的人,坚辞不受,回乡陪着父亲继续种地,也算是得以善终。

宋江中毒身亡以后,吴用和花荣吊死在坟前,以全“忠义”之命。而宋清这个嫡亲弟弟,既没有去替哥哥伸冤,也没有把哥哥遗体迎回故里的意思。

这些种种反常,只能说明一件事,“宋江不姓宋”,个中缘由,可能只有宋太公知道了。

好歹宋太公心态好,加上乐善好施,得以善终。

2,武氏兄弟

这哥俩比较悲催,自幼父母双亡,出身苦哈哈的,生活在别人的白眼和鄙视当中,随着时间流失,哥俩也长成人了,只是成年后的哥俩反差太大。

大郎“面目丑陋,头脑简单”,二郎“一表人才,威风凛凛”,长得不像也就算了,总不能差距这么大吧?这武大郎的爹不是在造人,简直是造孽啊!

根据书中对武大的描述,也是当地一帮浮浪子弟的称呼“三寸丁,谷树皮”,可见武大应该是侏儒症,并且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显得非常老相。

吃饱饭都是奢望,武大更不敢奢望整容,再遇到一个“性气刚”的弟弟,喝完酒以后就闹事,如果说恼了,估计武二连武大都敢打。一旦动手,输赢自不待言。

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家,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找不到,缺乏管教,让武大变得谨小慎微,武二成了野孩子。

虽然没了父母,但是“长兄如父”这个大道理武二还是懂的。相貌的差异,心中的郁闷,酒后的狂躁,终于有一次酒后与人发生争执,武二把人打晕了,然后就跑路了。

书中并没有交代起了什么争执,在小小的清河县,任何奇怪的事物都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何况这不像哥俩的哥俩,少不了闲言碎语,传久了,自然会传到哥俩的耳朵里。

没有背景和靠山,只能忍着。有些人忍着,最后忍成了“中华鳖精”;有些人忍着,最后成了定时炸弹。无疑,武大是前者,武二是后者。

再怂的人,只要有足够的酒精刺激大脑,胆子随之变大,并且不计后果,这一点,武二做到了。

上梁山以前,武二的几次犯事都是和酒有关。

有记载的是酒后与人争执,一拳把人打晕,逃到沧州投奔柴进,这是第一次。18碗老酒下肚,壮着胆子把老虎打死,成就“武松打虎”的英名,这是第二次。借着祭奠哥哥,为哥哥伸冤,猛喝一碗酒先把潘金莲剜心取肺,然后当街杀死西门庆,这是第三次。在快活林监狱,因投靠金眼彪施恩,帮他夺回商铺的经营权和收保护费的便利,醉打蒋门神,这是第四次。

放在今天,武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加醉鬼,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嫌弃,除了好酒,还喜欢惹是生非,任谁都会躲得远远的。

自己惹出事,跑路了。倒霉的当然是武大,在这个可怜人身上实在榨不出油水,痛揍一顿释放,毕竟在监狱还得管饭,这个买买不划算。

日子还得过,时间还得打发。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周边尽是白眼,冷暖自知,娶媳妇这事估计武大做梦都不敢想。

这不,清河县张大户家的漂亮养女小潘免费送还给一笔嫁妆,武大揉揉眼,掐一下大腿,“这是真的吗?”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不敢相信。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是没可能,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是没有灵魂的癞蛤蟆。

清河县一群浮浪子弟经常到门前骚扰,不胜其烦,武大携娇妻搬到附近的阳谷县居住。

此刻,如果武二不是因为打虎留在阳谷县当捕头,估计哥俩这辈子再相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冥冥之中,这就是缘分,不过这种缘分也间接要了武大的命。

如果武二没有留在阳谷县,小潘安分守己在家里,武大哪天讨得小潘开心了,行云布雨一番,除了完成家族的开枝散叶大业,还可以改善一下后代的基因,至少,不那么磕碜人吧。

如果武二没有留在阳谷县,即使小潘和西门大官人之间发生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郓哥告诉武大,武大也不敢去王婆家踹门,阳谷县的首富不是武大得罪得起的人。

武大本身就在社会的最底层,左邻右舍几乎没人正眼看他,活得小心翼翼,但是头脑简单,所以不能说他不快乐。即使那些风言风语传到耳朵里,没在他家的床上抓到现行,武大也是无奈,甚至是默认。

再退一步说,即使知道被绿了,甚至生个大胖小子长大以后和自己一点不像,武大敢说啥吗?他不敢,在大宋,弱者没尊严。

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不重要,因为太残忍。敢于去追问真相的除了真正的勇士,其他的无外乎就是有背景和靠山。

对于弱者来说,不要谈真相,早戒了,不好玩。真相大白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等不来,代价是性命,如武大者。

武大的死,是幻象欺骗了他。貌美的小潘让他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武二的出现让他以为找到了靠山,其实,这两人都是他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当武大化为一缕青烟飞向天空的时候,是否后悔过遇到兄弟武二,俩人是一奶同胞,可是又是如此遥远,兄弟的出现让小潘身心荡漾,让自己胆大踹门,就是那一踹,击碎了自己的一切幻想。

宋江和武大除了长相有相似之处,结局也是惊人的相似,俩人都是被奸人“毒杀”,前者的死托梦给天子,后者的死引起弟弟怀疑,虽然沉冤昭雪,但是代价太过沉重。

宋江的一生,名利双收,符合一个上进青年企业家的轨迹,积累的原始资本累累血痕,最后成功洗白,虽然结局有点惨,这也印证了“报应”的说法,作恶太多,人不收天收。

武大短暂的一生,着墨不多,也算是底层小百姓的真实写照,为人本分,但是面貌丑陋;确有靠山,不过不牢;娇妻相伴,门户不对,这些都是悲剧的源头。

同是被绿,宋江选择了“眼不见心不乱”,惹不起躲得起;武大选择了踹门,这一踹,把命给送了。真相就是被绿,倘若再给一次机会不知道武大还会不会选择踹门。

整条街都知道小潘和西门大官人的风流韵事,唯独瞒着武大,而去告诉武大的那个郓哥也并不是为了正义去揭发这个事情,想到王婆那里兜售几个雪梨而已,被王婆轰出去,就引发悲剧。

如果王婆和西门大官人掂量一下一个徒手杀了老虎的人的分量,相信不敢勾引小潘下水。一时欢娱,生命作古,得不偿失!

反过来看,宋清和武松得以善终,俩人的哥哥堪称暴毙,这一切都令人无限感叹。

宋江和武大的生身父亲如果泉下有知,看到孩子这种结局,会作何感想?

苦海修行,孰是不易。心中有敬畏,人间天地宽。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