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蘇聯剛剛解體時,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衝突區域主要有兩塊,一個是納卡,一個是納希切萬。現在時間過去了大約三十年,納卡地區衝突依舊,但納希切萬卻好像塵埃落定,並沒有發生戰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兩塊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

首先納卡,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蘇聯時期,原本是一個位於阿塞拜疆內部的亞美尼亞人自治州,周邊被阿塞拜疆其他州包圍,並沒有和亞美尼亞接壤。但蘇聯解體後,情況發生了改變,當時納卡不希望加入人種和文化都不同的阿塞拜疆,於是宣佈自立,成立了“納卡共和國”。

該“共和國”只得到了亞美尼亞的承認,世界各國仍視其爲阿塞拜疆國土。爲了維護領土完成,阿塞拜疆和“納卡共和國”,及其背後的亞美尼亞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在1992年全面打響,但阿塞拜疆的戰鬥力遠遠比不上亞美尼亞。

蘇聯時期,亞美尼亞人就因驍勇善戰,大量加入了蘇聯的裝甲兵團,而阿塞拜疆則主要負責後勤。蘇聯解體,兩國爆發戰爭後,善戰的亞美尼亞人也很快佔據了上峯,到1994年,阿塞拜疆已經完全喪失了對納卡地區的控制權,以及周邊7個地區的部分控制權。

當時不僅原本的納卡自治州被亞美尼亞人完全掌握,他們還控制了自治州以外幾乎9%的阿塞拜疆領土。至此“納卡共和國”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已經和亞美尼亞完全接壤。所以三十年來,納卡背靠亞美尼亞,一直和阿塞拜疆衝突不斷。而納希切萬則與此不同。

其次納希切萬,這塊土地以阿塞拜疆人爲主,蘇聯時代也是歸屬阿塞拜疆,但納希切萬和阿塞拜疆本土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亞美尼亞的南部地區隔開。其實這就和納卡自治州的地位差不多,兩地都沒有和當地人種的主要聚居區接壤。納卡是被阿塞拜疆完全包圍,納希切萬是被亞美尼亞隔開。

這主要是因爲納希切萬地處蘇聯邊疆,西部和南部已是其他國家,所以沒有被亞美尼亞包圍。納希切萬的西部是土耳其,雙方有11公里的邊境線,比較短,南部則是伊朗,雙方有204公里邊境線,此外和亞美尼亞有246公里邊界線。

蘇聯解體後,納希切萬成爲阿塞拜疆的飛地,1992年戰爭爆發後,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納希切萬一帶也發生了交火,但納希切萬畢竟是以阿塞拜疆人爲主,亞美尼亞自知不可能喫下這一地區,所以亞美尼亞的側重點主要就是納卡。

1994年,亞美尼亞通過兩年的戰爭,控制了納卡自治州和亞美尼亞之間的阿塞拜疆土地,已經實現和納卡接壤。而阿塞拜疆卻無力控制納希切萬和本土之間的亞美尼亞土地,無法與納希切萬接壤,所以到現在,納希切萬仍是阿塞拜疆的一塊飛地。

再加上納希切萬和土耳其接壤,土耳其作爲阿塞拜疆的堅定支持者,多次宣稱亞美尼亞任何侵入納希切萬的行爲,都將被視爲對土耳其的宣戰。這樣一來,亞美尼亞更加沒必要攻擊納希切萬,阿塞拜疆也不願在納希切萬招惹亞美尼亞,所以現在兩國的紛爭只是集中在納卡地區。

雖然納希切萬較爲平靜,但畢竟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是敵對關係,納希切萬也因此長期遭到亞美尼亞封鎖,無法經過亞美尼亞國土和阿塞拜疆本土聯繫。實際上在蘇聯時代,納希切萬因西鄰土耳其,南接伊朗的特殊位置,已經發展成爲蘇聯的一個交通樞紐,經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本土有鐵路相連。

當時雙方同屬蘇聯,阿塞拜疆自然可以經過亞美尼亞和納希切萬交往,但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破裂,亞美尼亞便切斷鐵路,封鎖了納希切萬和阿塞拜疆本土的聯絡通道,而且除陸路之外,空中也不被允許。好在,南部的伊朗不僅和納希切萬接壤,也和阿塞拜疆本土接壤。所以經過和伊朗商議,阿塞拜疆和納希切萬可以過境伊朗進行聯繫,在無法和亞美尼亞恢復和平的情況下,這也是阿塞拜疆唯一的選擇。

三十年來,阿塞拜疆前往納希切萬,都是通過伊朗,飛機也是繞道伊朗。不過納希切萬人並不經常前往本土。相比阿塞拜疆本土,納希切萬人更喜歡去土耳其,許多納希切萬人喜歡到鄰近的土耳其打工,並不願去本土,現在的伊斯坦布爾有很多納希切萬人居住生活,這也是土耳其願意保護納希切萬,多次強調入侵納希切萬等於入侵土耳其的一個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