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是一個戰亂的時代。魏、吳、蜀都紛紛徵兵不斷地進行着無盡的戰鬥。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勇敢戰鬥,其中很多士兵無法忍受艱苦的戰鬥,或者忍受不了死亡的恐懼而逃走。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逃走的士兵將何去何從?

回不去的故鄉

逃亡士兵的內心深處肯定是希望回到故鄉的,有家室的就更不用說了。但是,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但作爲逃兵成功逃回家鄉,是難度較大的。因爲家鄉政府肯定對逃兵有非常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相關部門一定會威脅逃兵的親人們。

那麼,回不去故鄉的逃兵去哪裏呢?翻看正史我們很難進行系統總結,但我們不妨從那些零星記載中,瞭解個案的情況。

《三國志·呂乂傳》中記述了逃兵流入城市的實際情況。

蜀郡內的逃兵

蜀國內部有一個蜀郡,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有所瞭解。根據後漢末年的統計,這是一個擁有130萬人口的大郡,後來因羣雄割據的戰亂導致人口減少。曾有學者提出,在三國時期蜀郡常住人口(且有本地戶口的)估算至少也有10萬人左右。

蜀郡在當時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城市,所以很難掌握確切常住人口。另外逃兵進入了蜀郡,這些逃兵人口是極難統計的。

特別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蜀郡城裏已經有了很大規模的由逃兵組成的團體。

呂乂

受此事影響,呂乂成爲蜀郡太守後,採取了防止士兵逃跑的對策,並對逃亡兵進行了教育指導。

呂乂具體做了什麼事?雖然還不清楚,但是效果很明顯。數年間,那些潛藏在蜀郡的逃兵,主動離開蜀郡的竟達到了1萬人。

如果這個記述準確的話,在人口100萬左右的蜀國,能夠動員的士兵最多也就10萬左右,由此可見蜀國有10%的士兵作爲逃兵潛伏在蜀郡。

雖說並不是所有的逃兵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離開蜀郡,但即便如此,如果近1萬名士兵都能迴歸的話,對蜀國的軍事力量來說,呂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蜀兵爲何要逃

蜀漢爲何中期逃兵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很輕易地就能聯想到諸葛亮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動員北伐的士兵。從《呂乂傳》中我們看到,他在遣送士兵上前線的時候,他會對士兵非常細心地說明,並認真地進行了管制。

反過來說,當時很多地方官員送士兵會出現粗暴、敷衍等問題。由此不安的士兵在中途逃跑,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關羽手下逃走的士兵

士兵在什麼情況下逃跑?最主要的應該是軍隊不能養活士兵的時候。再者,是敵人劫持了己方士兵家人的時候。

關羽包圍樊城後,自己後方部分根據地被呂蒙攻陷,關羽軍中士兵的家人也落到了呂蒙手上。當關羽手下得知自己的家屬安全後,士兵和官員都喪失了鬥志,像雪崩一樣逃走了,即使是關羽也無法阻止。

無法繼續戰鬥的關羽最終選擇脫離戰場,逃亡失敗後被逮捕處刑。

看來,如果士兵和將軍失去了信賴關係,無論是怎樣的名將,士兵該逃還是逃。

諸葛亮對士兵的關懷

說起關心士兵士氣的人物,三國時期諸葛亮名列前茅。第一次北伐由於街亭失陷而以失敗告終,有人勸他重新徵兵。但是,諸葛亮認爲當下需要減少將士的數量,明確獎懲,找出問題點,制定未來的展望。如果不這樣做,光是士兵多也沒有任何好處。

街亭戰敗馬謖被處決,諸葛亮同時向天下謝罪並自受降格處分,這就建立了士兵在休整後重新北伐的士氣基礎,爲下一次戰鬥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從不逃避戰敗這一事實,實際操作中一直在總結爲什麼會失敗。這是難能可貴的。

心理

對於經常面臨生命危機的士兵來說,戰敗是件大事,戰敗就意味着自身死亡率將是極高的,恐懼戰敗而逃亡在所難免。有時士兵被包圍還在艱苦抵抗,但如果被包圍的士兵得知被拋棄或者得不到外界友軍、援軍的反饋,士氣就會下降,導致連續逃亡。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瞭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