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手机里尽是充满了节日问候,有一个我几乎要忘记的老友突然联系了我,一阵寒暄之后我得知他早已有了孩子,如今孩子正在上幼小衔接,于是针对孩子教育的话题我们聊了很久,但是越聊的深入我就发现他的教育不容乐观。

这位老友姓吕,以下就简称老吕。对老吕之前的记忆是2010年时候他临离开公司时候跟同事开玩笑说他的孩子取什么名,于是我给他来了句吕布,然后全公司人逗得哈哈大笑。

老吕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媳妇文化水平也不高。根据其他朋友的阐述我曾经得知老吕后来因为学历太低离开公司以后吃了不少亏,只能做体力活儿。正因为这样老吕和媳妇才各位注重孩子的学习。

学得多不代表消化得多

老吕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是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肯下血本,幼儿园上的是当地最贵最有名的,每周还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奥数、美术、少儿书法、古汉语、思维棋、语言表演、小记者一个都没落,一周七天时间排得满满的。

我后来问老吕孩子的学习状态,老吕苦笑一声说孩子其实也不情愿,自己看着孩子每天很辛苦,但是没办法,自己吃了亏了,不想再让孩子吃亏。其实小吕的心思也代表很多家长的思想。但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

父母因为没文化吃了亏,孩子多学就能把父母的缺失补起来吗?当然不可能。同时父母就算是高学历,那么孩子天生就比低学历父母的孩子懂得多会得多吗?显然也不符合科学常规认知。

“勤学苦练”这句话说的就是学习的真谛,比如世界大音乐家贝多芬能成为大师的核心是因为他拜了一位好老师教的多还是自己用超出常人很多的毅力反复刻苦训练后的成果呢?

一个大人的精力本就有限,让一个人天天从早到晚的学习,既然都知道不可能产生高效率为何要把这些全部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呢?学的时间过长势必导致练习的时间会被压缩,没有足够的课后练习时间,如何消化所学的知识?

身为父母与其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如关注孩子的成长

学习成绩不代表你关注就必然提升,就算像看犯人一样盯着孩子,孩子如果内心不认可自己该学习,其实一点效果也没有。况且父母的天职并不是给孩子的学习当监理,孩子也不是犯人,父母如果那么会教还要孩子去学校听老师课岂不是多此一举?有人会说孩子去学校是感受集体生活,但是集体生活只有学校才有吗?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不也是感受集体生活吗?

所以学习最终只会演变为人生的一段过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如何取决的是成长速度而不是某年龄段的学习成绩。

老吕偏偏就不懂这个道理,跟我辩了很久,有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也有关于穷人思维方面的,在他看来取决一个人是否富有的判定标准就是钱,但是我也提醒他钱谁也爱但不摆脱穷人思维的认知,永远也来不了钱。对于教育也是如此,穷人思维的教育方式会拖累孩子。

跟老吕聊了很久最后挂掉电话的时候,我回想跟他的聊天内容。我发现很多家长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一味地去追求表象化的效应,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给自己童年留下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成绩还是为了将来有健全的人格去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呢?

很多家长的人生悲剧是既定事实,但是非要让孩子的将来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悲剧才是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商业化教育推动下的最终产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