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手工面

文|孟潤梅

"小妹快喫!面已給你煮好。”姐姐催我。

"我飽了,不喫了。”我答道。姐姐擀得面也很地道,切得也很細很均勻。讓我喫出了媽媽的手擀麪味道。我不由得心頭酸了,趕緊躲開,拭去眼角的淚花。我親愛的媽媽己離開我們五年多了,可她的手工面永遠讓我饞不夠。

記得上小學時,一放學我便迅速跑回家,喫一大碗媽媽擀的麪條是最大的滿足。每次下學回家,見到媽媽也剛從地裏回來。她麻利地洗洗手,繫上圍裙。左手舀水,右手在面盆中來回快活地拔拉着,一盆乾麪粉很快就與溫水和成了軟硬適中的麪糰了。和好之後,媽媽還在案板上用力的來回揉。我好奇地問:"幹嘛要麻煩得揉來揉去?直接擀不就得了嗎?"媽媽抬起頭說:“傻孩子,麪糰不揉勻就擀不好,即使強行擀出來,喫起來口感差。"

不一會兒媽媽把揉好的面團團圓,用手掌摁平準備擀。先用粗短的擀軲轆擀幾下,再換成細長的擀麪杖來擀。只見她抓一小撮乾麪粉灑上,用擀麪杖卷往用力擀,捲住攤開,再卷再攤,反反覆覆,來來回回。麪糰在媽媽手下象變戲法一樣,很快就變得又圓又薄了。媽媽把面擀好涼着,準備炒萊調湯時,爸爸下班回家了,哥哥姐姐們也放學回來了。

當我最後一個洗完手時,媽媽的手擀哨子面己端到桌上,香氣四溢!哨子油汪在湯上,碧綠的韭菜和金黃的雞蛋餅飄花,豆腐丁、紅蘿蔔丁配翠綠豆角丁、黑木耳丁、黃花菜丁的底菜下面,媽媽擀的筋道爽滑的麪條潔白如玉。即使不喫,看顏色心裏就感覺到陽春白雪的景象了。饞得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吸溜了一大口麪條。那個香喲,沁人肺腑!麪條筋道爽滑,在我口中幾乎不停留就嚥下去了;湯更醇香,一入口就突出我們老陝的酸辣鮮,酸辣得恰到好處,酸爽宜人,香辣誘人,後味的鮮香讓人回味無窮。我一口氣喫了兩大碗還想喫,直到肚子撐得裝不下才肯罷休。

媽媽做的扯麪才叫絕。那年收麥時全家人從地裏回來了,又熱又渴,那餓更不必說了。爸爸領着二姐和弟弟去打麥場上摞剛割回來的麥捆,媽媽和我回家做飯。當我從自家菜地摘菜回來時,媽媽早就涼好開水和好面,讓面醒着。當我們炒好菜時,媽就讓我到場上叫幹活的人回家喫飯。我說:"面還沒做,他們回來咋喫?"媽媽笑着說:"扯麪要等人來了煮的纔好喫。"

媽媽看我們家人全回來了,喊我燒火她下面。只見媽媽把搓好的粗條用手一摁,擀軲轆一滾而過後,兩手拽着粗條兩頭使勁朝上一甩,麪條象條緞帶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舞一下後跌落案板上,再在案板上使勁一摔發出清脆的乒乓聲。這條原本又厚又寬的面,在媽媽的揮舞之下聽話地變薄,變均勻。我看得驚呆了,覺得媽媽在拿面玩。我也高興地說:"我也要扯麪!”說着就學媽媽的樣子拿起粗麪條揮舞,可面怎麼也不配合。不是被我扯斷,就是一段寬一段細,一段薄,一段厚,根本不好玩,還差點讓面把我給纏住。媽媽笑道:"一時半會學不會,等閒了我慢慢教你,快去擺桌椅,咱們喫飯吧!”

媽媽扯的面真好,兩根撈一大碗。麪條從沸水中煮出來,過一下媽媽先前涼好的開水,澆上蒜泥滋汁,舀兩小勺西紅柿炒雞蛋,夾一大筷頭嫩韭菜炒豆腐乾,色香味俱佳。喫這樣光滑薄韌的扯麪,那個憨暢淋漓無言能表,然後再喝一碗飽含麥香的麪湯,舒服極了,那種滿足讓我終身難忘!

若是下雨天沒法下地,媽就給我們做杏仁面,米和麪,檳豆麪片,雜糧面等,許多她自己創意的特色面。讓我記憶猶新,回味無窮。媽媽不但在居家環境把麪食做得這樣好,在荒野簡陋的條件下,也能讓家人喫得舒坦。

聽姐姐講:在國家剛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隊裏把地分到戶,我們隊的山莊地在千河南岸的山上——馬家灣,收種可不容易。特別是第一年收麥時,由於路遠天剛一亮就從千河北岸的家出發天黑纔回來。儘管媽媽準備了饃和涼拌菜和水,但辛苦了一整天人就特想喫麪。第二天,媽媽在先一天的食物中增加了食鹽和乾麪粉。爸爸問:"麪粉拿去咋做?”媽媽說:"你不用管我有辦法。”到中午喫飯時,媽媽讓二姐到山坡上採灰灰菜、蔊菜,二哥去溝裏打山泉水。她用帶水的鋁壺蓋和麪一次和一小團,和了好幾次就夠幾個人喫了。再把地邊的大平石頭洗乾淨當案板,拿割麥用的鐮刀刃片切細削筋。鋁壺當鍋支起來煮麪。媽媽用她的勤勞和智慧儘量讓家人時刻喫得可口舒服。

後來我們長大了家中條件慢慢好了,哥哥們天南地北好幾年才團圓一次,媽媽的手工面又向情感方向發展。

記得那年,遠在南方的大哥和北方的二哥同時回家我們團聚聚了。此刻彌足珍貴,媽媽倍加珍惜這美好時光。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到的情景驚訝了:廚房裏媽媽帶着她三個兒子忙碌。姐姐、姐夫們,嫂子們陪爸爸在客廳悠閒地下棋聊天。我鑽進廚房要幫忙時,媽媽笑眯眯地說:"三丫頭和姐姐們玩去,今天的廚房屬於我們母子,等開飯了多喫些就行。"開飯了我才知道他們葫蘆裏裝的藥了:原來他們做了母子深情的大盤雞拌麪!媽媽和麪,大哥擀,小弟拿刀切面,二哥燒大盤雞。這頓飯讓我們全家久久難以忘懷!

如今媽媽己不在了,可她的每一款手工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裏!她老人家留給我樸實的精神,勤勞的美德我將一生堅持!

媽媽,我永遠愛您!

作者簡介:

孟潤梅,寶雞市雜文散文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秦嶺文學》《陝西殘疾人》《寶雞日報》《寶雞電臺》及各大網絡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