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可以延續記憶的,食物也是有“文化”的。

中秋節之際,每個人都有喚醒記憶的月餅。我說過,每個節日都有一個或幾個對應的食物。而直接與中秋節聯繫緊密的當是月餅了。

月餅或許是季節性最強的節日食品。春節的餃子、正月十五的湯圓、清明節的清明粿、端午節的糉子、臘月初八的臘八粥,等等,這些節日食品在平常日子也常常食用。月餅並不是任何時候想喫都能夠喫到的,它每年只有一個多月的生產週期,註定了我們只能享受一個多月的美味。

八月十五中秋節,人皆競賞天邊月。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皆是中華民族團圓的日子。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季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月餅本是我們祖先對中秋夜月的自然崇拜,由望月、拜月而祭月,並以月餅作爲追求光明、熱愛團聚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中秋之夜人們喫月餅的習俗。崇禎《嘉興縣誌》稱,“十五是爲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喫是一份回憶、是一種情懷。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北宋-蘇軾《月餅》)喫這小小的月餅就像喫着月亮一樣,中間有酥酥甜甜的味道。安安靜靜的品嚐,因爲太過想念故鄉,流下的眼淚都把手巾弄溼了。

一塊小小的月餅竟然催人淚下,這是何等力量!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秋風吹落第一片樹葉,這個季節特有的蒼涼與清冷便開始一點點地彌散……秋天總是讓人有些悵然,但其中有一個日子卻是例外,那便是這個中秋節,還有這塊月餅。

在義烏,月餅稱爲“起酥”或“油酥”。義烏起酥作爲文化於2018年1月列入了金華市非遺項目名錄。爲什麼叫起酥?這裏有哪些神祕的故事?先按下不表。

義烏月餅最知名的義亭起酥是義烏人中秋節的味道、中秋節的記憶。對於老義烏人來說,要問中秋有什麼,義亭起酥就是那每到中秋舌尖泛起的甜蜜記憶。

據《義烏縣誌》記載:“義亭供銷社食品廠建廠悠久,產品配料精細,製作考究,質量勝過同行業。其月餅色澤金黃,味美酥脆而名聞遐邇。每年中秋,供不應求。1984年僅中秋節前後一個月,就生產月餅64萬隻。”當時,由於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原料由國家統一供給,因此月餅只有白糖餡一種口味,只能憑糧票購買,半兩糧票買一個月餅,在當時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到月餅。現在,義亭的月餅加工廠有二十多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億民食品廠,作爲該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一直致力於項目的傳承與發展。

義亭起酥從口感到外形,帶有義烏本地喜甜膩的特徵,只要看到了那枚紅色的方印,就會想起這是義亭起酥了。義亭起酥屬於傳統蘇式月餅,這是正宗的舊時甜的味道。不過,對於現在的許多人來說,傳統的義亭起酥可能過於甜膩了。對此,生產商也在對品種進行創新和改良,起酥的餡料也日益豐富。除了傳統的百果、五仁、豆沙、核桃等白糖口味的起酥之外,還有專門爲糖尿病患者研製的木糖醇口味的起酥,專門針對愛美女性的玫瑰起酥等多個新品種,衍生出麻沙、白果、椒鹽、肉鬆等系列月餅,產生了蛋黃紫薯、蛋黃板栗、蛋黃榴蓮等網紅口味,出現“紅心白邊”、“休閒月餅”、“文化月餅”、“五穀雜糧月餅”等現代式樣。可是,王義民廠長從生產品種來看,他說還是“核桃、麻沙、白糖、百果,‘四大天王’是最經典的老義烏口味”,是義烏人最愛的起酥口味。

口味是兒時開始記憶的,伴隨一生難以改變。

月餅的圓形似中秋滿月,象徵團圓,充滿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夜,老一輩的義烏人還有祭月的民俗。滿月下,家人團聚,大人會給每個孩子遞上月餅,咬一口,脣齒留香。圓圓的月餅,滿滿的幸福。正是那孩提的記憶,才能成爲縈繞一代代義烏人思鄉念舊的思緒。

相比於今天外觀華麗的新型月餅,昔日或正統的“義亭起酥”,一張張油紙包裹的,極盡精簡,每筒不多不少只有十個,卻是大多數如今義烏人童年裏最甜蜜的記憶。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喫。

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用山東飛面作酥爲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爲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據說中秋節喫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喫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喫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爲“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就是蘇式月餅,即是義烏起酥了。月餅發展至明朝,則成爲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爲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爲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形似圓月、金黃油潤、紅印加蓋、皮薄酥脆……這種被義烏人叫做“起酥”的義亭月餅,在很多人心中有着揮之不去的情結。

“起酥”是義烏人中秋時最難忘懷的味道,也承載了一代代義烏人的鄉土記憶。一位義觀天下的網民:早年義亭中學讀高中,偶爾的時間就到義亭老街走走。老街並不長,來回踱步也就十來分鐘。街上賣的東西並不多,有棒冰店,有打鐵鋪子,供銷社,木器店。我們沒有沒有閒錢去買點什麼喫。最奢侈的就是臨近中秋,花五分錢買個義亭油酥(也有叫起酥)喫喫……在那物資饋乏的年代,義亭油酥是一種美味,也是一種享受。拿岀一個純白糖月餅,泡上了一盅茶,一到嘴裏,綿綿的白糖味就鑽進了舌尖……舌尖的記憶真是太獨特了,現在品嚐到的味道,味蕾深處多年前記憶中瞬間比對上了……味道還是那個三十年前的味道。很多人和我一樣心中有着揮之不去的情結,每到中秋,都會有一種“油酥情結“,彷彿只有喫過義亭的油酥纔是真正過了中秋。

是的,喫東西是有記憶的,這是場景的記憶,這是歲月的記憶。

可惜,讓我們遺憾的是,那個場景永遠不再、那時歲月永不復返。很多時候,我們拿起的不只是這起酥或月餅,更多還是中秋月圓兒時的回憶、成長的經歷和那家人團圓的親情。

真的有夢想成真的。我正因爲寫義烏起酥打算去義亭看看,沒想到義亭書店老闆、詩人吳越先生就邀約去觀看義亭起酥製作工藝。秋高氣爽好遊玩,春平、和清、平芳、寶琳、錦民諸君在吳先生帶領下參觀了起酥生產全過程。

每年農曆七月初至八月十五,是月餅製作最繁忙的日子,此季義亭的大街小巷到處瀰漫着濃濃的“起酥”香氣。

來到億民食品廠,迎面看到的一層層籮筐上,剛出爐的“起酥”色澤金黃,紅印加蓋,拿起一塊品嚐頓感皮薄酥脆、甜而不膩。廠長王義民陪同我們參觀,詳細講解每一道流程製作:和麪、起酥、包餡、蓋紅章、烘烤……,工人們熟練地操作着,我們目睹一個個“起酥”的誕生。

感謝義亭月餅老字號“億民食品廠”王義民老闆和“老義亭”月餅廠鮑儉學老闆。

王義民說:義亭起酥講究的是松、酥、香。我們製作的蘇式月餅,六十多年來依然沿用傳統方法,依賴手工製作,使用輔助器具有刮刀、油光紙、模具、烤盤、竹篾盤等,經過選料、初加工、擦餡、制皮、制酥、包酥、包餡、成型、蓋章、烘烤、包裝等11道工序製作環節,一環緊扣一環。

五  

很明顯,“起酥”是一種食品製作工藝。因此,義烏是把這種製作工藝作爲食品的名稱了。

油酥是用麪粉與油爲主要原料調製而成的,主要用於起酥麪食品的製作,比如我們平時喫到的,酥餅,桃酥,蛋黃酥,四季酥等。按調製時加入油量和輔料的比例,也可分爲幹油酥,水油酥,松酥三種。

起酥或油酥月餅,就是酥月餅,也叫酥皮月餅,以蘇式月餅最具代表性。蘇式月餅的特點在於“酥”,外形似漿皮,口感似酥皮,形成了質、形、色、味、香於一體的獨特風格。酥軟細膩、清淡爽口、皮酥餡香、多味融合、香味獨特,也就是咬一口就掉渣渣,帶有些鬆脆的口感。

起酥食品很多,起酥月餅是月餅的一種。有人認爲:蘇式月餅,其實就是“酥式月餅”,“蘇”字只是以訛傳訛的錯別字而已,將“酥”叫做、寫作“蘇”,反倒讓人覺得陡增了幾分“清雅”的意境。

月餅品種繁多,按產地分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滇式月餅、港式月餅、潮式月餅,甚至還有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烤得好的月餅,外面的餅皮是金燦燦的,完整豐滿,邊角分明,不露餡,沒有黑泡和焦斑,喫到嘴裏皮層酥鬆,餡料肥而不膩,口感松酥。好的義烏月餅外形完整、豐滿,表面不可略鼓,邊角分明,沒有裂口和漏底現象,無黑泡或明顯焦斑,不破裂,色澤均勻,有光澤,月餅的餅皮厚薄均勻,酥皮清晰不亂,沒有僵皮和硬皮,餡料含量不低於50%,有各種餡料的特有風味和正常的香味,無哈喇味和果皮的苦味或澀味,軟硬適中,果仁、籽仁分佈均勻,外表和內部均無肉眼可見雜質。

蘇式月餅有個特色就是會在月餅上蓋紅章。“點綴胭脂跡”,清-袁景瀾《詠月餅》詩中這句就是描寫了蘇式月餅蓋紅章。有的地方是一個紅點,有的地方是個圖案,而義烏的月餅蓋的產家名。這或是義烏月餅的“品牌”意識,在月餅上印個紅章,就相當於給自家的月餅打上了商標。

很多喫義亭月餅的市民其實都有一個好奇,那就是月餅裏那紅色、綠色的小條是什麼?原來,這就是義亭月餅的一大特色。以前的紅綠絲是用未成熟的柚子皮切成細絲曬乾,用食用染色劑製成,有清涼降火的功效。如今的紅綠絲則是用蘿蔔絲和冬瓜絲製成的。

義烏文化名人王春平講:“月餅,佛堂義亭一帶叫油酥,稠城義北叫起酥。”而作爲義烏非遺,不知爲什麼這個名稱叫“義烏起酥”而不是“義烏油酥”?

原來,這個義烏起酥非遺是起酥文化非遺,即傳說故事或民俗,列在民俗項,不是傳統技藝項目。這個“起”字有故事,大有文章。

仔細看看,義亭起酥下有塊紙,有人認爲是起隔離作用的。其實不僅僅如此,關於這張薄薄的小紙片,卻也有濃濃的神奇故事。這“紙”就是作爲非遺的義烏起酥文化。

據非遺推廣介紹:中秋節喫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喫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事實上,關於那張紙,製作月餅的老師傅說,舊時起酥捏餡處會在背面留一個孔,用於釋放月餅裏的水分,貼上這張紙就可以防止餡料從孔中流出來了,如果是機器加工的月餅就沒有紙片。食用時把小方紙揭下“啓封”,故把月餅稱之爲起酥、啓酥或啓蘇。起、啓,開啓、啓用,而不是什麼“起事”“起義”的意思。

其實,在義烏,這月餅有起酥、插酥、油酥、啓蘇等名稱,有些當地人也是分搞不靈清的。

《義烏方言》雲:義烏人稱蘇式月餅(也稱月亮餅)爲“油酥”(P197);

《義烏民俗》(P221):插酥,流行至今的各式甜餡月餅,舊稱“啓酥”。另有一種於1949年後失傳的月餅,爲米粉做成的圓月形薄餅,直徑約15~20釐米,色白,不鹹不甜,周邊圓圈略高,可插清香,中部低平,有彩繪,專供賞月,也可以喫。背部有襯紙,舊傳,元朝末年,義烏民間爲消滅元兵,月餅背後襯紙,印有“八月十五(向鄉間元兵)一齊開刀”字樣,傳遞滅元信息。

這民間傳說是“起事”的傳遞暗號,在南北方有多個版本,莫言一是。有人說:要說一樣食品的由來與故事,坊間衆說紛紜,既要順理成章,又要自圓其說,靠編者的巧舌如簧了。

這句話妙哉。

好在如今已沒有了刀光劍影,更多卻是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了。爲什麼我們喜歡把食品附加這麼多沉重的意義呢?再幾天就是萬家團圓中秋節了,恰中秋又及、正桂花香飄,還是讓我們舉酒杯邀明月、喫月餅共歡樂,道一聲“中秋節快樂!”吧。

你好,中華月餅!

你好,義烏起酥!

你好,中秋佳節!

(20200922)

作者丨魯 軍(原創作品謝絕轉載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