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7月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深刻影響了三國曆史的走向,也是劉備實力從巔峯跌落到谷底的開始:先是關羽被殺,荊州落入孫權之手;接着東三郡的孟達叛逃,劉封被賜死;最後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受到重挫,蜀漢實力一落千丈,劉備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不過回過頭去看一看,此戰有一點令人看不明白,那就是襄樊之戰從7月到12月持續了5個月時間,無論是關羽北上襄樊水淹七軍,還是匆忙回師荊州戰敗身亡,整個大戰期間都是關羽的荊州兵團在兩線作戰,這麼長的時間居然沒看到劉備援軍的到來,那麼劉備爲何不派兵支援,任由關羽孤軍奮戰?

第一,215年湘水之盟孫劉瓜分了南部荊州:南郡、武陵和零陵歸劉備,長沙、桂陽和江夏歸孫權,此後劉備的重心放在了益州以及奪取漢中方面,至於荊州劉備認爲既然已經談判解決了爭端,雙方又是盟友所以不再是他關注的重點,不光是劉備這麼想的,恐怕諸葛亮、法正等參與決策者都是這麼認爲的(如果龐統還在的話,或許他不會這麼認爲)。

但是孫權可不這麼想,南郡地處江東上游,沿江而下幾乎一路無阻就可以直達江東腹地,這對孫權的威脅太大了,只有把南郡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能放心,所以孫權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奪回南郡,但是隻要關羽不動孫權就無機可乘,一旦關羽北上襄樊就給了孫權機會。

很顯然,包括劉備、諸葛亮在內的益州上下都忽視了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壓根沒人想到關羽主力北上襄樊,孫權會不會暗中偷襲荊州的問題,當然也就不會派兵加強荊州的防守,如果在關羽出兵的同時派一員大將鎮守後方,呂蒙哪有那麼容易偷襲得手?

第二,襄樊之戰雖然持續了五個月,但卻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關羽7月出兵圍困曹仁於樊城,8月水淹于禁七軍;第二階段,10月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匆忙回師,12月關羽戰敗被殺,至少在10月孫權偷襲荊州之前關羽都是一直佔據上風的,而且從兵力對比上來說,確實也用不着劉備出兵,爲何這麼說?

關羽的荊州兵團兵力大概在四五萬人,就算留下一萬人在荊州(關羽後面還抽調了部分留守兵力北上,所以荊州後方兵力最多一萬人),關羽在襄樊前線的兵力都有3萬多人,那麼曹操一方呢?曹操主力在漢中之戰後滯留關中,夏侯惇和張遼的東線兵團也沒這麼快趕到,于禁的3萬生力軍又被關羽俘虜了,曹仁手中只有幾千兵馬,唯一機動部隊就剩下徐晃手中新軍居多的1萬多人,所以關羽挾大勝之勢,兵力上又佔據優勢,足可以應付接下來的大戰。

因爲傅士仁和糜芳不戰而降,荊州很快落入孫權之手,關羽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很快就兵敗被殺,從回師到戰敗才一個多月時間,戰局變化太快,劉備根本反應不過來,這個時候想派援軍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219年5月曆時兩年的漢中之戰纔剛剛結束,劉備主力兵團疲憊不堪急需休整,這可能也是劉備未能及時派出援軍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觀點認爲關羽有假節鉞在手,所以襄樊之戰是關羽擅自發動的,事先並未徵得劉備同意,所以劉備乾脆就沒派兵支援,這種觀點缺乏依據,可能性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