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激戰199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終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同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更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使得德軍徹底失去了在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軍只得在蘇軍的反攻之下,開始撤出蘇聯領土。同時英美聯軍也在北非戰場上痛擊了德意聯軍,進而於1943年5月,迫使北非的德、意兩國軍隊向盟軍投降。

一、盟軍決定開闢“第二戰場”

至7月,盟軍於西西里島登陸,進而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權,打開了從南方進入歐洲的大門,最終迫使意大利於同年9月宣佈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軍隊也從各個方向對日軍展開積極打擊。美軍更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給予日軍以巨大的損失,迫使其交出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和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在同年11月底,以美國爲首的盟軍把日軍趕出了吉爾伯特羣島、新不列顛島,以及新幾內亞的東南部。

三大戰場的全面改觀,使得蘇美英三國不得不考慮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的戰略部署,以及各方軍事行動等諸多問題。於是在1943年年末,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舉行會議。會議決定,盟軍於1944年5月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同時蘇聯方面在考慮了英美兩方的意見後,表示會“盡力鞏固反希特勒同盟和消除遠東戰爭策源地”,從原則上已經默認了蘇軍會在粉碎納粹德國之後,參加對日作戰。

至1944年,德、日兩國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攻勢下,勢力範圍直線縮小。在歐洲東線戰場上,蘇軍已肅清了蘇聯領土上的敵人,進而進入巴爾幹半島,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國家。

在西線戰場上,英美爲首的盟軍也終於在西歐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並將德軍驅趕出了法國和比利時,把戰線推到了德國西部國界。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通過1944年2月的馬紹爾羣島戰役和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進一步打擊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美軍進而於同年10月發動了奪取菲律賓羣島的戰役,將戰線推進至日本本土附近。同時日軍從緬甸入侵印度的軍事行動又遭失敗。

二、三國首腦簽訂《雅爾塔協定》,蘇聯提出三個條件

在德日法西斯敗局已定的大環境下,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2月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中,三國首腦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波蘭、遠東等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最終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於2月11日簽訂了《雅爾塔協定》。

協定中,斯大林雖然做出了“在歐洲結束軍事行動二三個月後就對日開戰”的承諾。但蘇聯向英美兩國提出的前提條件卻是:

1、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

3、千島羣島須交予蘇聯。

雖然上述要求包含有損中國主權的內容,但英美兩國沒有過多猶豫,很快就同意了,並選擇對中國政府“保密”。

三、蘇軍出兵前的準備

蘇聯隨即於同年4月5日以“德國進攻了蘇聯,而德國的盟邦日本則幫助德國進行反蘇戰爭,此外,日本正與蘇聯的盟國——美國和英國作戰……中立條約已失去意義”爲由,宣佈不延長1941年4月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並在一個月後,向英美表示,蘇聯遠東部隊將於8月8日準備就緒。這說明蘇聯已經向英美兩國明確表示了會對日開戰的意圖。

事實上早在雅爾塔會議結束後不久,即1945年2月末,蘇聯最高統帥部就已經開始進行對日作戰的準備了。蘇聯最高統帥部開始從東普魯士地區抽調第5集團軍和39集團軍;從捷克斯洛伐克調來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和53集團軍;從其他地區調集一定數量的裝甲兵、航空兵、炮兵、工程兵等部隊,並祕密任A.M.華西列夫斯基爲遠東蘇軍總司令,於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成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對外宣稱爲“瓦西里耶夫上將作戰組”。

在1944年10月10日,即斯大林同丘吉爾、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進行會談後的第二天晚上,斯大林就提出了“蘇軍在滿州東北邊境向日軍施加壓力的同時,用高度機械化兵團的主力,從後貝加爾方向進攻張家口、北平和天津”的初步作戰計劃。並且從1944年末,蘇軍就開始有意識地向遠東地區集中武器彈藥等物資了。

1944年12月1日至1945年4月1日,蘇軍共運往遠東4640門迫擊炮,2200門火炮,4100萬餘發子彈,320萬發炮彈及其他武器彈藥。

四、蘇軍對日宣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昔日德意日三個軸心國,僅有日本還在鼓吹“當日軍在本土上與敵人作戰時,民族得救的日子就會來到”,仍企圖依靠中國東北、華北,並結合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土,作困獸之鬥。

爲了促令日本儘快投降結束“二戰”,以及制定處置戰後日本的方針,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7月,在德國柏林西南郊的波茨坦再次舉行會議。

會議最終於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佈了《波茨坦公告》,提出了盟軍對日實行和平、停止戰爭等七項條件,以勸告日本無條件投降,並警告日本若不投降,盟軍“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直至其停止抵抗爲止”

然而就在《波茨坦公告》發佈的兩天後,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即發表聲明:“政府不認爲(公告)有何重大價值,只能不予理睬。吾等唯有誓將戰爭進行到底”。日本政府如此決定是爲了拖延戰爭,期待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因各自的矛盾而瓦解,從而避免無條件投降。然而現實走向並沒有如日本之所願。雖然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確實存在矛盾,特別是美蘇兩國就如何建立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問題有着難以彌合的分歧。但這恰恰使得美國總統杜魯門下定了使用原子彈的決心。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小男孩(原子彈)”。隨着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斯大林也最終敲定了蘇聯對日開戰的日期。同年8月8日,蘇聯政府宣佈:“鑑於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建議,蘇聯政府參加反對日本侵略戰爭……從明天即8月9日起,蘇聯將認爲其本身已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正式向日本宣戰。

1945年8月9日0時,蘇聯遠東第1方面軍、遠東第2方面軍和後貝加爾方面軍共158萬蘇軍,分別從東、東北、西北三個方向,向日本關東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僞滿洲國展開了全面進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