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綜藝選秀從電視平臺,轉換到互聯網平臺,十幾年來綿延不斷,一批批新人在此出道、留名、被推向大衆,最後留下的人,大浪淘沙,所剩無幾。新人們像流水,一代替換一代,幕後打造他們的人,卻是那不動的營盤,坐觀市場風雲變幻,運籌帷幄,值得一探。

龍丹妮,就是這樣一個人。

作者 | 雨過炊煙 編輯 | Elaine

前段時間,一向低調的朴樹在綜藝節目中提起龍丹妮,用 “冤家”形容自己和她的關係。

節目裏,朴樹一臉嚴肅,但不停地用手比劃說:“每週提前兩天來錄節目,第一天就是留着跟丹妮吵架。”

“非讓我穿一條褲子,硬到能放在那。”

“讓我唱西班牙語歌,我根本就不懂。”

幾個月前,楊超越也在火箭少女101的畢業典禮上直言:“我真是幹啥啥不行,跟老闆吵架第一名。”

這不是楊超越第一次吐槽龍丹妮,之前在採訪中,有人讓楊超越用“遇見、但是、不行”來造句,楊超越語出驚人:“選秀遇見了龍丹妮,但是她長得不行。”

在合作伙伴和旗下藝人的描述中,龍丹妮是一個強勢的角色。這個被稱爲“選秀教母”的女性,的確在中國選秀歷史上留下了她的名字。但我們好奇,爲什麼是她?

開掛的選秀生涯

聚光燈折射下的舞臺總是光鮮亮麗的,年輕時的龍丹妮對舞臺就有過嚮往,那時她的夢想是成爲一名主持人。

高二那年,龍丹妮打算去電視臺應聘,但是她需要一個搭檔一起,她想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學,何炅。

對於這個計劃,何炅是極不情願的。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們,似乎做着在外人看來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舉動。不過,何炅受不了龍丹妮用絕交來威脅,最終在好友的軟磨硬泡下屈服了,只得陪着她一起參加。

如果站在今天回溯龍丹妮的職業生涯,這種敢拼敢闖、做事果決的性格在她人生的每一步都起到了極爲關鍵的作用。

面試那天,由於龍丹妮和何炅沒有任何主持經驗,就一起講了一段相聲,面試官洪濤發現了二人的主持天賦,當天就給了offer。後來何炅一路開掛,成就了自己的主持生涯,而龍丹妮只做了兩年的主持人,就從前臺走向了幕後。

1994年,龍丹妮從浙江傳媒畢業後,進入廣東陽江電視臺工作,第二年,她跳槽進入湖南經濟電視臺。主持首檔綜藝的時候,她染了一頭金髮,主持風格又過於隨性,很難被大衆所接受,所以被調去了幕後,一做就是十年。

提到這些往事,她後來用“不幸淪爲製片人”來自嘲。如今看來,正是多年做幕後的經驗,爲她的“選秀教母”生涯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2004年,《超級女聲》火得一塌糊塗。那個夏天通訊功能還不發達,無數年輕人就已經開始藉助短信功能幫助偶像拉票。

這場大衆文化潮的締造者正是龍丹妮。

龍丹妮接受《新週刊》採訪時曾表示,“從產品本質來說,偶像工業與其它工業並無不同,都是製造一個產品然後去消費。”早在十幾年前,龍丹妮就已經萌生了把電視綜藝當做產品的想法,現在看來,這種超前的理念始終貫穿着她日後的選秀之路。

仔細研究天娛系明星日後的發展,李宇春、張靚穎、張傑、華晨宇都在樂壇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一方面,這批選秀出道的明星在業務能力上的確有實打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當年的電視選秀有龐大的路人盤,這些明星後來又都參加了湖南系的各大綜藝、舞臺,持續穩定地向公衆輸出作品和存在感。

龍丹妮在天娛傳媒工作近二十年,而2013年之後,各大電視臺的選秀節目逐漸上位,分散了湖南衛視的收視率,龍丹妮決定把工作重心放到影視劇的拍攝中,職業規劃也有了新的變化。

從電視轉型互聯網

做了十年選秀的龍丹妮對電視領域和青年文化之間的鴻溝瞭如指掌:電視節目本身就是快消品,屬於大衆文化,其某些層面與青年亞文化並不相容。

伴隨着互聯網的興起,青年亞文化似乎已經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全新的定位,二者價值觀不同,代際差異也越來越明顯。

對此,她曾在媒體採訪時分析道:“我們內心很清楚年輕人想要什麼,想得到什麼,可是偏偏又不可能全部展現它,只能盡最大努力去展現它的一個部分,你展現一點它就紅一點,可是那點紅還是會被壓縮在一個狹窄的人羣中。”

雖然是選秀出身,但天娛有過一次業務轉型。

龍丹妮觀察到,電影院的平均觀影年齡爲21歲。她也發現,對於年輕人來說,電影院是年輕人追求片刻喘息的空間。她曾把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受形容爲一場不能喝酒的派對,在這裏,年輕人可以共同體會別人的人生,因此就會產生情感連接,凝聚成一個整體。

因此,她認爲天娛不能放過影視製作版塊。

在天娛傳媒參與制作的影視作品裏,有一部不得不提——《一起來看流星雨》。這是天娛傳媒和湖南衛視深度綁定、共同出品的電視劇。這部內地自制的青春偶像劇在當年佔領了市場,也引發了討論,罵聲、吐槽聲不斷。

但無論如何,天娛對於打造“偶像”產品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他們從一開始就看準了由偶像引領的年輕人市場。

進入網絡時代後,天娛也一直在跟大數據、衆籌等新式互聯網合作。此時正是微信、微博、APP的黃金時期,數據時代來臨時,自然是流量爲王。但龍丹妮始終覺得,內容纔是作品的內驅力,不能僅僅依靠大數據而忽略作品內核。

龍丹妮曾多次坦承互聯網讓她有危機感,“現在不是大魚喫小魚的問題,而是快魚喫慢魚的問題,電視臺可能會有恐慌感,哇,是不是這個時代怎麼樣了?

2014年被業界稱爲網絡自制節目元年,馬東主持的中國首檔談話類達人秀《奇葩說》幾乎是一夜之間,就讓網綜火了。數據顯示,那年一共有150個網絡綜藝節目上線,同比增長200%。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爲新的內容場所。根據媒體報道,2016年11月底各大網絡視頻平臺、網絡綜藝的生產量比2013年翻了五倍,在製作成本和招商數額上都有明顯突破。

而龍丹妮恰恰看中了網絡綜藝這個新風口,在2015年推出一檔青少年才藝養成勵志大型原創綜藝節目《燃燒吧少年!》,在此期間,她簽約了肖戰、郭子凡、馬嘉祺等人,並組成了X玖少年團。

龍丹妮的遠見在於此,在男團、女團市場尚未蓬勃發展,她就已經預見到男團、流量明星有極爲廣闊的市場。

當年的龍丹妮對肖戰格外關注。她在節目裏說:“肖戰,我們一直在等你更加成熟,更加霸氣的一天,但是這一刻還沒到來。”

鏡頭切換到肖戰時,肖戰眉頭緊鎖,眼神裏一下子盛滿了落寞。

2017年,龍丹妮從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天娛傳媒離職,並且與原天娛影業總經理彭力、天娛傳媒副總裁馬昊一起創立哇唧哇唧娛樂文化有限公司。

新的征程開始了。

創立哇唧唧哇

打造全新選秀模式

哇唧唧哇是一家定位爲青年文化的公司,主要業務爲產出藝人及衍生的內容產品。這家公司也延續了天娛的鐵三角模式:除去龍丹妮外,原天娛影業的幾位重要成員幾乎都被哇唧唧哇收入麾下。

哇唧唧哇主要專注於打造潮流偶像,成立的第一年,就聯合騰訊視頻創造了網絡綜藝《明日之子》,並使歌手毛不易走入大衆的視野,這幾乎是最早的互聯網選秀節目。

之後龍丹妮繼續按照自己之前的“標籤”造星之路,給毛不易樹立了 “音樂詩人”的形象。

緊接着,哇唧唧哇和騰訊合作簽約運營“火箭少女”。作爲國內101系女團選秀的開門之作,《創作101》在當年憑藉楊超越和王菊兩個話題選手,成爲全民關注的文化現象。也是繼05《超女》和第一屆《中國好聲音》之後,最受關注的選秀舞臺。這一次,龍丹妮又準確地踩在時代的節點上。

關於幕後的成功經驗,龍丹妮在接受毒眸採訪時提到了兩點:《創造101》雖然是一個團體比賽的節目,但對粉絲來說,會有極爲嚴重的個人傾向,也就是所謂的“唯粉”、“真愛粉”。要讓大家接受團的認知,少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認知的上升是需要一個心理過程的。

第二點是中國市場纔剛剛開始形成對團的認知,不像日韓對於偶像成團的理解早已根深蒂固。需要考慮到個人和團的資源,才能保有整個市場和粉絲、用戶對這個團的認知度。

龍丹妮的奮鬥歷程也是綜藝選秀類節目成長史,在這個過程中,大衆一步步看到了娛樂圈的發展史。而龍丹妮也在時代的助推下,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偶像。

《新週刊》曾在文章中提到一個細節,龍丹妮的微信簽名用過陳丹青的一句話:“好玩,然而絕望,絕望,然而好玩。”這或許也是她自己人生的最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新週刊》、《三聲》、《毒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