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作爲中國現代電影開山之作,這個片名在心中分量太大了,一看到這四個字,夢菲同學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敬畏之情。

《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年輕少婦周玉紋(胡靖帆)和丈夫戴禮言(吳軍)之間貌不合神也離的關係,玉紋對禮言只是在盡傳統道德倫理要求她盡的義務,章志忱(李緯 飾)的到來打破了死氣沉沉的一切。

他是禮言昔日好友,卻也是玉紋的舊時情人。與禮言死氣的陰鬱形成對比的是,志忱年輕健康有朝氣,而他無疑也是玉紋內心的渴望和呼喚。發乎情止於禮,志忱和玉紋之間欲迎還拒、欲拒還迎的心理角逐遊戲開始連番上演。

關於《小城之春》,在夢菲同學能夠接觸和閱讀到的所有文章和評論中,沒有不對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驚訝,感到震驚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當然它已經是一件發生了的事情,可能是過去型,但從電影敘述的過程中看,又好像是現在型。

同時,在藝術表現上,夢菲同學覺得《小城之春》也有較成功的探索。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係,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在夢菲同學看來,電影裏,把初戀情人之間的愛,隱忍表現得恰到好處,夫妻間那種沒有愛,只有責任的相敬如賓卻又爲彼此着想的內心糾葛表現得極爲深刻。

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在影片裏,人倫沒有被一昧地批判醜化,人慾也沒有被西方筆法描繪得轟轟烈烈,一發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國情、衆所周知的曲折隱晦。

朋友妻終究不能欺,哪怕她是初戀情人。在夢菲同學看來,志忱與玉紋的“發乎情止於禮”,並非說明費穆道德上的滯後,而是彰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秩序的最大敬意。

影片似乎在人倫與人慾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人倫與人慾沒有相互剿殺吞噬,兩種聲音都有理有節地表達了自己,影片顯出一種平衡周正的美感,規矩方正與春意盪漾在此互相映襯,互爲表裏,相安無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們在情感上的挫折經驗和過着缺乏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實況。

影片行至尾聲,眼見着長衫一副病態的丈夫的自殺,曾對穿西裝意氣風發的情人說出“除非,他死了”的玉紋,轉向情人發出“你得救他,謝謝”(一度指向志忱的“他”指回禮言)的求助,更是借經歷烈焰奔突的玉紋心態的回覆,道出費穆對遭受西方新思潮衝撞的中國文化的態度。玉紋沒有選擇出走,而是等待禮言顫顫巍巍爬上城頭,兩人一起目送志忱離開,體現當時處於歷史關隘的費穆等中國知識分子,對故土家園的一份難以割捨。

關於影片《小城之春》,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和夢菲同學留言互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