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目前票房已經破了10個億,可以說是這個檔期裏毫無疑問的實力佼佼者。對於很久沒有回過家的小夥伴們,也可以說是成功圈走了一波思鄉之情。

其中鄧超和俞白眉聯合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是最爲切題的一個,不僅有王源、吳京、王子文和孫儷等等衆多演員,並且在結尾處的反轉也令觀衆們的印象格外深刻。

故事很帥,人物很帥,背後賦予的現實意義更帥。

現在我們仔細再回味一下鄧超這個自導自演的故事,你會發現劇情中安排了三個層次逐漸深入的“反差感”,這份精心和用心纔是令人歡笑又感動的關鍵。

第一層,主角設計上的“反差感”。

在本單元的故事劇情中,鄧超飾演的喬樹林是一個賣蘋果的土味小老闆,而閆妮飾演的是一個身着名牌處處時髦的電商主播閆飛燕,兩個主要人物不論在呈現方式上,還是在行事風格上,都完全的天差地別。這個設計本身已經奠定了整個故事的基調,那就是通過人物的反差,去呈現後續情節上的反轉。

第二層,人物認知上的“反差感”。

喬樹林的出場方式是略顯浮誇的,他似乎滿嘴都在飆謊話吹牛皮,旁人的評價是“百分百是個騙子”。

穿着也是令人嫌棄的大金鍊子小黑墨鏡,整個人的身材顯得有些膨脹發福,說話的口音也並不高級,而是帶着濃厚的方言和俗氣。

鄧超爲了詮釋這個角色,他專門設計了許多的細節,力求在外形上絕對的貼合。不僅苦練了陝北方言,還爲此進行了增肥,希望能夠真實地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事實證明,鄧超完全做到了。

前期他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塑造了一個怎樣“討人厭”的喬樹林,當人物背後的祕密揭開後,觀衆就有多麼“喜歡”後期那個意想不到的喬樹林Plus。

對人物進行的昇華,是《回鄉之路》第二層的“反差感”。

第三層,影視處理上的“反差感”。

《回鄉之路》本身是一個好笑又好哭的故事,也算是印證了“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的道理。

它的高級之處在於,不會盲目地一味甩梗拋笑點,也不會一味煽情催眼淚,而是通過電影這個“虛構”的拍攝環境,去呈現治沙英雄們“真實”的人生。

相信每一個看過電影的朋友,都會被最後畫面裏那些現實中默默付出和奉獻的無名英雄們感動到。

他們看起來是普通又“平凡”的人,但卻在做着一點也“不平凡”的事。

建設美好家鄉,從來不是靠嘴上說說的漂亮話而已。

更多的,是需要像喬樹林這樣的熱心腸,像治沙英雄們這樣平凡又不平凡的存在,才能夠真正成就一個地方從荒漠到美景。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和犧牲,就沒有我們如今看到的綠水和青山。

我們在《回鄉之路》這個單元中看到的,可能只是在真實的治沙人的基礎上虛構的故事,虛構的人物,但呈現給觀衆的感動是真實的,治沙英雄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真實的。

正是這份在“虛構”中的“真實”,才讓《回鄉之路》給人留下的印象,變得如此清晰且深刻。

鄧超的這個故事,拍得夠帥,拍得有感,拍得漂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