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提到廣西,陽朔的名字一定繞不過去。

陽朔並不大,甚至你可以用“彈丸之地”來形容它。在山峯峽谷之間,上天恩賜了這裏一片好山好水。因爲陽朔屬喀斯特地貌,所以山林奇特,溶洞衆多。

尤其是秀麗的灕江,更是無數人魂牽夢縈的人間天堂。韓愈一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傳唱了千年,極言灕江的水如青羅帶一樣柔曼迤邐,灕江的山如碧玉篸一樣翠綠峻秀,讓人神往。

而就在絕美的陽朔,有一個很特別的村子——東漓古村。

東漓古村位於靈川縣大圩鎮潮田河畔,距離桂林市區僅15公里。

整個村子依山據水而建,青山疊翠、秀水漣漣、碧空舒朗,一切的一切都組合得剛剛好,宛如山水大師筆下的神作,有種“世外桃源”的安寧與美好。

以往我寫過的古村,都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漫長的時光賦予了村子悠久的底蘊和厚重的文化。

而東漓古村,和之前的古村不太一樣,它很特別。

它的古意在於,是對桂林地區,特別是湘桂古道以及灕江沿岸的古村,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仔細研究重點村落的人文歷史、建築形式以及生活狀態後,進而仿舊復建的一個村子。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湘桂古道。

因爲廣西地處嶺南,自古爲百越之地,交通閉塞。秦始皇爲統一嶺南,下令“鑿渠而通糧道”,溝通湘灕水系,形成湘桂間的交通水路。之後到了宋、明、清幾代,民間商貿日漸昌盛,而湘桂水道年久失修,水運能力有限,地方官府爲此組織開闢湘桂陸路商道,鼎盛期達500多年,被後人譽爲“南方絲綢之路”。

可惜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着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景觀漸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古道歷史漸漸在人們記憶中遺忘。

幸而有東漓古村這樣的存在,幫助人們找回了一點曾經的輝煌。

走在村子裏,彷彿一瞬間就穿越到了舊時光裏。

一條潮田河貫穿整個村落,流水從村頭到村尾,給東漓古村增添了幾絲動感。到處是深深淺淺的綠色,就連空氣都充滿了醉人的清新。

走在長橋上,眼前的場景宛如一幅絕美的詩畫。黑色的瓦、灰色的牆,明明是淺淡的顏色,合在一起,卻美得讓人心動。

沿河分佈着近200多棟古建築,無聲地凝集着過去的故事。

東漓古村的締造者,買下這條村子,再從各地收購老房子、老物件,全部搬到村子裏異地重建。這些建築以湘桂古道沿線古村鎮中的建築爲主,從材質到工藝,一磚一瓦都是忠於原貌進行復建,極大地還原了我們看不到的歷史。

所以,這裏雖然是一條“人造”的古村,但裏面的房子確實是老的,只是從別處“搬”過來,聚集在一處而已。

有些民居,從外表看上去就十分氣派。幾堵馬頭牆高高地橫跨在建築之上,想必這家定是個大戶人家。

若是走到內部,廳堂庭院,佈局合理,日光從天井傾灑而下。抬頭仰望,恍惚間你竟會覺得自己應該是去到了皖南。

不經意走入深深的村巷,兩側高牆聳立。被雨水打溼的石板路反射着滑膩的光暈,不知有多少人曾走過這裏。

也有些民居,小門小院,雖比不上先前那些的大氣,但也有自己愜意的格局。

還有古樸的四角亭,在綠樹包裹之下,顯得寧靜極了。看到旁邊的柚子樹了嗎,金黃的柚子果實掛在枝頭,還有點饞人。

這裏是一處水車,實用功能應該是沒有了,作爲裝飾很有特色。

這個扇形的亭子尤其有趣,大大的牌匾寫着稱天命,亭子中還真的懸掛着一杆秤。從亭子兩側的對聯來看,應該是引導人們一心向善、多做善事的。

來考考你們,這兩個字認識嗎?

右邊嬲,讀niǎo,是方言用字,在普通話中意爲戲弄、攪擾,或糾纏之意;左邊嫐,讀nǎo,嫐比嬲還多一層意思。

建築已然很美,但只是東漓古村的特色之一,這裏的傳統非遺手工藝體驗才更是令人讚歎。

非遺,往往是我們很難感知的,卻代表了民族的文化價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人的傳承顯得尤爲重要。

爲了能夠真實地展示灕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貌,“ 東漓古村”的締造者們請來各種手工藝人,在村裏開設了打鐵鋪、染坊、布坊、榨油坊、陶瓷作坊、木工作坊等,挖掘和恢復了大量的傳統非遺技藝。

比如這位鐵匠,先將要鍛打的鐵器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鐵墩上,手握大錘,一錘一錘進行鍛打,現場火花四濺。

木工則在木板上細緻地刻畫圖案,等着下一步繼續加工。

相比起打鐵、木工,榨油現如今是真的很少見了。古法榨油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火候、力度、時間都要正正好。

扎染也很有意思。扎染是漢族民間傳統獨特的染色工藝。之所以叫做扎染,是因爲分紮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

這種技藝令人驚奇的是紮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都不會有兩朵是相同的。

你看這家店面,櫥窗裏展示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扎染作品。

一家店內還有扎染布藝的沙發,乍一看不起眼,細細看來圖案很值得品味。

這家店內擺放的是竹編的籃子等,編織手藝是真的很好。

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帶着歷史的氣息,帶着手作的溫度,讓人不由得愛上東漓古村的氣質。

遊人可以觀看手工製作的過程,甚至親身參與,體驗過去的生活方式,比如烹飪頂鍋飯。

做飯所需要的大米,是當地種植的水稻。遊客可使用各種古老的農具,經過清理、礱谷、碾米等工序,水稻才能成爲糙米。再用傳統鑄鐵頂鍋煮出的飯,就是香氣十足的頂鍋飯。雖然糙米不如白米的口感和味道那麼好,但勝在健康,因爲糙米保留了更多的營養成分。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古老的農具,甚至有些從來沒見過。但只要你瞭解了,就會忍不住感嘆前人的智慧。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竟然能設計出這麼多功能強大的器具,實在是了不起!

可見這裏除了風景好,還是親子游和研學的好地方呢。

若是不想自己做飯,還可以在大戶人家參加喜宴,品嚐當地美食。

兩位身着黃衣的師傅,唱着山歌,挑着擔給我們上菜,太有氣氛了。

另一邊的飯桌上,碗筷擺得整整齊齊,很有講究。

喫完喜宴,可以去參觀一下婚房,滿滿的儀式感。

東漓古村可以慢慢看、慢慢玩,想在這裏住宿的話,有高端的民宿,以及宿舍供學生研學或團建。

東漓古村的民宿改造自明清時期的老建築,一磚一瓦一木皆有出處,配合着周圍的環境,可以提供極致的入住體驗。

室內的環境舒適極了,木質就是讓人覺得很溫暖。

參觀完東漓古村,感覺締造者們真的很用心。開發11年,投資了4個億,才把東漓古村從原來一個平凡的村落,設計打造成了一段凝固的歷史,一個開放的“博物館”。

但可惜的是,至今知道這個村子的人寥寥無幾,一天參觀人數最多時也才1000左右。

其實遍數國內,有很多不爲人知的風景和人文寶藏,只是因爲宣傳不夠、或者交通不便,就低調起來。真心希望,如東漓古村這樣的地方,可以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知曉這個村子,爲了保留過去的記憶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