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从最低等的乞丐到最高等的皇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数百位皇帝中仅此一人。不少人认为单凭他驱逐蒙元,收复有云十六州,再造华夏的功绩就可以被评为千古一帝。但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朱元璋是被高估了。是由于他的低身份做上浪了皇帝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吹捧”,并且由于他的“小民思想”所主张的措施导致明朝后来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因此朱元璋不应该有这么高的评价,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换成陈友谅又会如何呢?

朱元璋是靠岳父起家的,没有他岳父的帮助就没有日后的成就?

朱元璋小时候的生活是困苦的,父母兄弟接连饿死,自己也只能被迫去当乞丐、和尚来维持生活,改变他命运的是来自儿时好友汤河的一封信。时值元末动荡,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投靠了他未来的老丈人郭子兴,而从郭子兴这里朱元璋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在这里他娶了马皇后为妻,这也许是他最为高兴的一件事了。不少人认为朱元璋是因为娶了马皇后,这才得到郭子兴的重用,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完全是依靠老丈人。其实要清楚一点,郭子兴是因为赏识朱元璋才把女儿嫁给他的。朱元璋能够爬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为自己的才能,并不是别人平白无故给的。

当时朱元璋投靠的濠州势力分布复杂,存在着五个元帅,其中郭子兴为一派,而这些派系之间矛盾重重。在这种矛盾下,一次前来投靠的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还想要杀了他。正是由于朱元璋才得以被救回。

朱元璋有感濠州的势力复杂,于是回到家乡募兵。儿时好友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纷纷过来投效,一天之内就招募了新兵七百多人。之后朱元璋依靠这些人招降了张家堡驴牌寨三千民兵,后又率领这些人半夜袭击元帅张知院,得兵两万人。一些地方武装听说朱元璋的名气之后都前来投奔,如吴复、冯用冯胜兄弟、丁德兴、李善长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朱元璋仅靠十几人就发展到了几万人的规模,这完全靠的是他的实力,不是别人给的。当时天下大乱,投靠义军的那么多人,也没有几人有能力做到这个地步。

元朝一直在内耗,抵挡元朝大军的是其他起义军,朱元璋是捡了便宜?

势力壮大之后朱元璋听取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正是因为这个策略,让朱元璋可以在元末乱军中不成为元朝和其他义军的主要针对目标,并且暗中积蓄力量。在没彻底成长起来之前就与元朝拼命显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要说元朝内耗,这点没有错,但是义军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由于朱元璋势力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策略问题,在前期确实不是抵挡元朝大军的主力。但这并不能说朱元璋是捡了便宜,在朱元璋整合了各路义军之后,立马制定了对元朝的进攻计划。

从古至今,但凡中国发生内乱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都是北方势力统一南方势力。但朱元璋打破了这一定律,完成了由南至北统一全国这一历史壮举。在制定北伐元朝战争计划的时候,大部分的将领都提出直捣元朝大都的战略方针,只有朱元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这个方针,明朝才完成了由南到北的统一全国。

即使没有朱元璋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成就?

在朱元璋一生对手中,陈友谅绝对算的上一个劲敌。在鄱阳湖之战胜利之前,朱元璋也没有把握能够击败他。当时陈友谅有水路大军六十万,而且在朱元璋的上游,可以顺江而下攻击朱元璋。而在朱元璋下游是张士诚,这种地理位置给了朱元璋很大压力,针对他们性格问题,朱元璋采取了先攻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的策略。

如果在这一场战争中胜利的是陈友谅,那么他能够在将来击败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吗?

这个没有固定答案,我认为是有可能的,但不会有朱元璋的那种掌握整个战场的眼光。陈友谅一定会举精兵强攻大都,就像当时和朱元璋作战时一样,几十万大军围困洪都三月而没能攻破。如果陈友谅像围攻洪都一样围攻大都,难保不因为攻击时间过长而导致元朝援军增援而导致功败垂成。

毛主席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军事上的成就朱元璋高过了绝大部分皇帝,收复丢失了五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一千年的云南,从南到北统一全国。有这样的功绩,怎么也不会高估。虽然一些政策导致了明朝的发展,但是一个人再怎么厉害也只能管好他生前的这些年,何况几百年后他的政策导致明朝的种种弊端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