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以後,到鹿野苑講的是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世間的果;集就是世間的因,依果尋因,找到了苦的原因就是集;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所以,從苦上追溯到因,苦和苦因都能夠消滅,又追溯到出世間成佛的果,成佛需要修行,要有修行的方法,因此最後一個是道諦,這四種叫做真理。我們想理解佛法的大概思想,可以從這兩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世間法,世間法有因有果;另外一方面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是有因有果。世間法的果都是苦的,因都是迷惑。出世間的果是寂滅的,沒有痛苦的、涅槃的,出世間的因是覺醒的行爲。所以,真正學習佛法是一種覺悟之道,覺醒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層面。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覺者之法。

藥師琉璃光如來作爲東方淨土的教主,非我們凡夫衆生的境界可以見到。在我們娑婆世界,只有在釋迦佛在證悟之後看到了藥師佛的淨土,釋尊就把藥師佛的功德介紹給我們,告訴娑婆世界的衆生跟藥師佛的緣分非常深。因爲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對我們人生來說,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兩件事情:一件就是我們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好,另外一件就是我們怎麼樣才能死得更好。西方極樂世界是讓我們瞭解如何死得更好,生命的歸宿在哪裏;而東方藥師佛,他是代表生的,就是讓我們怎麼樣生活得更好。奇怪的是,這兩尊佛的淨土,它的莊嚴是非常地相似。在《藥師經》裏面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與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等無有異,二者相等,沒有差別。

爲什麼這兩尊佛的淨土都會成就,而且都和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非常有緣?這是因爲,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基本上可以分開兩類。一類人,他是要追求現實的生活過得舒服一點,過得好一點。另外一類人,他要追求結果,將來過得怎麼樣。比如你省喫儉用,是想要讓自己的子女生活殷實,等自己老了以後有所依靠。像這種追求結果的人也很多,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大多是喜歡結果的,年輕的時候受點苦沒關係,老了別受苦就行,對結果很在意。但是其他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就像西方國家,他們的消費方式是借款來消費的,預支未來,人們更注重的是現在我要怎麼過。

東方藥師佛就是告訴我們,現在應該怎麼過。阿彌陀佛是告訴我們,將來要怎麼過。而實際上,將來跟現在能截然分開嗎?當然不能。你的將來,實際上就是現在的延續。你現在如果是個窮光蛋,並且不去努力,然後你說我明天就會成爲富翁,這可能嗎?所以,明天或者將來一定是從今天過去的。我們同樣可以用太陽來作比喻,太陽早上是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降下,是一個太陽而不是兩個太陽。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現實的生活過得很圓滿、很光明、很有智慧,那我們生命的結果一定是很光明、很圓滿、很有智慧。這是互相圓融、不相妨礙的,只是我們衆生對於這種空間的執着比較大。所以佛菩薩應機施教,對於我們喜歡死後有個交代,對結果很在意的衆生,釋迦佛就給我們介紹西方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對於現在也很在意,那麼釋迦牟尼佛就介紹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這兩種介紹,對我們來說,就是生死一如。

所以,禪宗的祖師說:“東方與西方,直下自承擔。”你自己要承擔,因爲東西方實際上只是凡夫衆生在方向上的執着。真正往生淨土的人,從東方要到西方去也是彈指間就過來,西方要到東方來,乃至要到十方去,也是彈指間就能到。隨唸到達他方世界,這對於一個淨土的菩薩來說,是非常方便的。那麼這兩個淨土、兩方的教主,他們的不同點到底在哪裏?我們常常和大家說,“衆生都有佛性,只要你成佛了,跟所有的佛都是平等的,都是不二的。”每尊佛成就的菩提覺悟正道都是相同的,我們大家每個人的真心也沒有差異,所以“佛佛道同,心心無別”,沒有差別。但是,每尊佛都有每一尊佛自己的淨土,儘管其莊嚴是等無有異,而他所展現出來接引衆生的方便,卻各不相同。

這不相同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在於這些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各自的願力不同。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一點,就是願力不同感召了他對不同的衆生,有不同的接引方便、接引方法。那麼我們大家在現實的生活中,爲什麼有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文明、文化?也都是因爲我們大家的願力不同。願,也就是我們的發心。所以,發心是整個佛法修學過程中,最重要並貫穿始終的一點,也是我們認識自己最關鍵的一點。過去無論是祖師大德,還是世俗上有大成就的學者,沒有不立志而能成大事的。

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你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你的事業。又有一句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你在一生中,如果一點志氣都沒有,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稀裏糊塗地就過了一輩子,你就再活兩百年也是空活。但是,如果你有志氣,就可以改變你的生命,甚至可以改變身邊的人,改變九法界衆生。這種改變的原動力,事實上就是我們的願力。所以,在我們平常世俗當中,你想追求人生的幸福,你一定要有一顆能夠享受幸福的心;如果你想家庭團結,你一定要用一顆團結的心來對待你的家人;如果你想社會安定,你一定要有一顆安定的心,以此來對待你周圍的社會環境。

有很多人對家裏的人、對身邊的人總是提出抗議,提出要求,總是說“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對待我。”他就不知道,自己這顆心有沒有具備去享受這種安定團結的素質。有人說:“愛是一種素質。”你能愛一個人,你能愛社會大衆,說明你有素質;如果你對誰都不愛,那是你素質不夠。我們自己的這顆心,既是施者又是受者。比如非常向往成功的人,你也一定要知道成功的人內心所要承受的東西是什麼,同時你也要能夠承受得了。你如果想什麼都不承受,然後又想求取地位或者名利的話,也是不可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