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不,宋高宗對岳飛的猜忌,只因他犯了君王忌諱

岳飛作爲一代抗金名將,驍勇善戰,一生中指揮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戰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但是在大金和南宋議和後,這位一代名將就忽然下獄,最後被冤死在風波亭,而誣陷他的秦檜也成爲了一代罪人,宋高宗也成爲了一代昏君,難道這真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宋高宗對岳飛最開始還是非常重視的,即便是兩國議和,但是一代名將對於大金還是十分具有威懾力的,即便此時宋高宗對他充滿了忌憚,但是依舊沒有想着讓他成爲大宋的“定海神針”,他曾經做過兩個決定,其一併沒有因爲岳家勢力強大,便刻意打壓,而是將他的兒子封爲“帶御器械”,這可以說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這也是宋高宗對岳家的示好;另外一道是將統兵大將的子弟留在都城,大抵上就是作爲人質,讓軍中人士有所忌憚;這等於是一種恩威並施的手段,但是岳飛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絕,這也徹底的讓君臣之間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岳飛與宋高宗之間的關係的迅速僵持怨恨也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便是帝王的猜忌之心,而這採集的起始卻是因爲岳飛犯了所有帝王都會有的忌諱,而那兩道最後的聖旨也是徹底的絕了宋高宗對岳飛的惜才之心!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江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而得來的,等於就是被各方軍方大佬強行推上了皇帝的位置,所以宋朝一直都是對武將頗爲忌憚,畢竟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另外一個人被“黃袍加身”,所以“重文輕武”是宋朝的傳統,但是在這也大金對峙的過程中卻又不得不依靠武將,但是卻也無法做到“用人不疑”的地步,而岳飛踩中的帝王無法容忍的雷點卻爲他惹來了滅門的慘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岳飛究竟犯了哪些忌諱?

首先便是岳飛擁兵自重,這對於帝王來說是最大的忌諱,岳家本身作爲抗金主力,本身手下的兵力已經是無人能及,但是爲了收復失地,岳飛依舊是大肆的擴充兵力,甚至在劉光世請辭將兵力歸還於朝廷時,岳飛也是想將這數萬兵力收入囊中。本身宋高宗已經答應到了,但是後來想到全國大部分兵力都已經到了他的手中,於是便在最後關頭收回了之前的決定,而這也讓岳飛對高宗的極度不滿。

岳飛直接就撂挑子不幹了,拋下自己手下的士兵和責任直接到山上進行隱居,而當時與大金的戰事也是正激烈,主帥的離開,徹底的讓大宋亂了陣腳,於是無法高宗只能親自寫信安慰他,但是岳飛卻是居功自傲,依舊不肯下山,最後還是高宗以他人性命作爲威脅,岳飛才悻悻地下了山,回到軍中主持大局。雖然表面上高宗做了妥協,但是心中對岳飛也是勢必起了防範之心。

其次岳飛身爲手握重兵的武將卻參與了國家立儲之事,宋高宗一生無子,所以勢必要過繼宗門世子繼承自己的皇位,而恰巧大金爲了對付大宋,便準備立一個趙諶爲傀儡皇帝,因爲趙構也就是宋高宗是宋欽宗的弟弟,而趙諶卻是嫡長子,從身份上來講趙諶繼承皇位也就更加名正言順,於是岳飛便直接進言讓宋徽宗從宗室中過繼一個孩子,這算是徹底的犯了宋高宗的忌諱,畢竟帝王最重視的就是血統了。

最後一點就是岳飛與宋徽宗的觀念不和,但是岳飛卻缺少對君王的敬畏之心,岳飛長期在外領兵禦敵,所以常常是對於皇帝的命令置若罔聞,甚至直接抗旨不尊。特別是在宋金議和的時候,文官們包括皇帝都是主張議和,畢竟歷朝歷代,大部分的文官都是軟骨頭,而作爲武將的岳飛卻是拒絕議和,甚至主張收復失地,這種觀念的相悖也就註定了岳飛的一腔熱血最終會淪爲悲劇。

因爲宋高宗和岳飛隔閡的不斷加深,再加上鑽營權術的小人進行煽風點火,最終岳飛一族還是沒有逃過被殺的命運,但是其實想想,如果最後岳飛能夠在議和的時間能夠和高宗站在同一立場,也許岳家依舊能夠成爲定海神針的存在,但是如果岳飛妥協,可能就不再是我們心中那個精忠報國的岳飛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