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巖磊

昨天晚上有位網友發來信息說:“女兒的老師讓她們以《重啓》爲題寫篇作文,請你給點建議唄。”我覺得當前疫情過後,生活的迴歸就是個很好的題材,她的話也啓發了我的思路,今天就這個話題談談我的想法吧。

每當手機運行遲緩時,我除了清理內存外便是進行重啓操作,效果都十分明顯,而眼下國內新冠疫情漸趨平穩,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該重新步入正軌了,但會涉及到許多習慣的轉變。

口罩不離身大概就是最明顯的變化,儘管現在室外已不要求必須佩戴口罩,可我仍隨時在兜裏揣上一個,一是有些公共場合,諸如商場、銀行等地方還有強制規定,二是已形成了自覺自願。最初我的臉上還出現過明顯的白痕,被稱作“口罩臉”,後來不知何時這些印記慢慢地消失了,或許皮膚也適應了這種常態化的裝束。現在,出門不帶口罩反而有種裸奔的感覺了。

第二個變化發生在衛生習慣上,回到家裏,我會立馬換上家居服,然後趕緊去用香皂洗手,84水、洗衣消毒液更是家中必備品。這次我和愛人去盤山遊玩,她還特意帶了兩個睡袋式被罩,可以貼身蓋着並將賓館的被褥隔開,也能把枕頭套住,使人倍覺柔軟舒適的同時,還有踏實安心之感。旅行歸來,洗衣機更是忙活了一上午。

另外一個轉變即是人際交往上的調整,你來我往的應酬顯著減少,觥籌交錯的場景也稀疏了許多,而在家炒菜做飯的幾率大增,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機會明顯增加。人們似乎變得越來越“獨”了,不願應酬,不願湊熱鬧,更多的人開始喜歡獨處,喜歡享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國家也開啓了增大內循環的經濟模式,難道老子提倡的小國寡民思想要大行其道了嗎?

這種擔心也許是杞人憂天的多餘,政府提倡的眼睛向內挖掘潛力的政策,只是基於當前西方國家推行貿易壁壘的惡劣形勢,我們做出的應急對策而已,縱觀歷史發展大勢,世界終將化作緊密相連的“地球村”,任何意欲孤立中國的圖謀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蠢行。看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局正是我們民族振興的衝鋒號,它時刻警醒我們要自強自立,如此纔不會受制於人被他人卡脖子。

而人們生活習性上的漸變,也在深深地影響着自身對人生的思索。當看到生命在病毒面前不堪一擊時,引起的最大震撼就是我們對渴求的重新定位,曾經費盡心機謀得來的權位會由於或大或小的防控疏忽頃刻間清零,曾經殫精竭慮撈取的財富在病榻旁不過是形同冥幣的廢紙,曾經苦心孤詣積累起的人脈只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鮮活例證罷了。那什麼纔是永不過時的人生箴言呢?

我的體會是:親情重於山,淡泊深似海。親情之重在於其無私,無論是舐犢情深的父母之愛,還是形同手足的同胞之情,或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抑或是知己至交的惺惺相惜之感,都會隨着歲月的推移化作如同骨肉相連的情感交融,這些情愫不記後果不求效益,從而牢不可破。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誡子忠言最是啓人心智,正可謂是:淡看風雲心無瀾,泊舟碼頭船自橫;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方能寵辱不驚,漫望天上雲捲雲舒,纔可笑看流年。

重啓手機可以刪除冗雜程序提升運行速度,而重啓生活不會抹殺記憶,但在增添良好習慣的同時,也能將頭腦中的負累卸除。災難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不管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只要珍視每份暖心的親情,珍惜每天的大好時光,開啓的就會是天高雲淡的爽朗,在層林盡染的秋韻中慢享一生的精彩。

2020.9.2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