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治国理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大唐出现了盛世繁荣的“贞观之治”。这同李世民与房谋杜断及魏徵的“四人组合”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辉煌。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参军,不久外调陕州长史。这种频繁调动王府幕僚到地方任职,其实是为了削弱各王府的实力,李世民对此十分担忧。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你如果想经营四方,就一定要有他才行。”于是李世民上奏请求留下杜如晦,表示其他人随便调任。就这样,杜如晦被留了下来。杜如晦与房玄龄跟随李世民东征西伐,大家开诚布公共谋大业,开创了“房谋杜断”与李世民之间的团队合作佳话。

魏徵加入这个团队晚一些,是在玄武之变后,有点俘虏的感觉被李世民拉入的。当初,魏徵任太子洗马时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早点除去秦王李世民,一直没能实现。李建成失败后,李世民对魏徵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魏徵举止如常地说:“如果已故的太子早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魏徵不卑不亢,要罚要杀随你便,各为其主。然而,李世民器重魏徵的为人和才能,反而更加对他以礼相待,并让他担任詹事主薄,后任谏议大夫。魏徵加入这个团队,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拉长了,唐朝最佳“四人组合”出现了,为大唐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基础。

手伸五指有长短,团队力量的强弱正是在人才互补中体现出来。杜如晦优势是分析决断迅速,房玄龄优点是识大体顾大局,魏徵长处是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李世民则心胸开阔目光长远,各自的优势正好补上彼此的不足。“四人组合”的基础是同心同德,共谋大事。这样一来,何惧风雨。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回眸“四人组合”。李世民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房玄龄都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李世民问魏徵道:“每当进谏,我不听从时,我与你讲话,你也总是不做应答,为什么呢?”魏徵答:“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谏阻;陛下不听从谏阻而我如果答话,那么事情便会得到施行,所以不敢应答。”太宗说:“暂且应答而后再谏阻,又有什么伤害呢?”答道:“过去舜帝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而背后却说另一套。’如果我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陛下的意见,这正是当面顺从,不是臣子侍奉舜帝的本意啊!”太宗大笑说:“人们都说魏徵行为举止粗鲁傲慢,我看他更觉得妩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呀!”

杜如晦去世后,李世民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还是忍不住流泪。李世民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

魏徵年老病重,李世民送医送药,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魏徵死后,李世民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啊。”

房玄龄病重,李世民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李世民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徵“四人组合”能够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核心和命根子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倘若有一个心怀鬼胎或小算盘抱怀里打,这个组合就会掉链子、停摆,甚至分崩离析。拳头握紧才有力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千古的感叹。(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