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爲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參軍,不久外調陝州長史。這種頻繁調動王府幕僚到地方任職,其實是爲了削弱各王府的實力,李世民對此十分擔憂。房玄齡說:“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你如果想經營四方,就一定要有他纔行。”於是李世民上奏請求留下杜如晦,表示其他人隨便調任。就這樣,杜如晦被留了下來。杜如晦與房玄齡跟隨李世民東征西伐,大家開誠佈公共謀大業,開創了“房謀杜斷”與李世民之間的團隊合作佳話。

魏徵加入這個團隊晚一些,是在玄武之變後,有點俘虜的感覺被李世民拉入的。當初,魏徵任太子洗馬時經常勸說太子李建成早點除去秦王李世民,一直沒能實現。李建成失敗後,李世民對魏徵說:“你爲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呢?”魏徵舉止如常地說:“如果已故的太子早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魏徵不卑不亢,要罰要殺隨你便,各爲其主。然而,李世民器重魏徵的爲人和才能,反而更加對他以禮相待,並讓他擔任詹事主薄,後任諫議大夫。魏徵加入這個團隊,將“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拉長了,唐朝最佳“四人組合”出現了,爲大唐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基礎。

手伸五指有長短,團隊力量的強弱正是在人才互補中體現出來。杜如晦優勢是分析決斷迅速,房玄齡優點是識大體顧大局,魏徵長處是剛直不阿敢於直諫,李世民則心胸開闊目光長遠,各自的優勢正好補上彼此的不足。“四人組合”的基礎是同心同德,共謀大事。這樣一來,何懼風雨。什麼是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並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

回眸“四人組合”。李世民每次與房玄齡謀劃政事,房玄齡都一定要說:“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建議。李世民問魏徵道:“每當進諫,我不聽從時,我與你講話,你也總是不做應答,爲什麼呢?”魏徵答:“我認爲事情不可行,所以諫阻;陛下不聽從諫阻而我如果答話,那麼事情便會得到施行,所以不敢應答。”太宗說:“暫且應答而後再諫阻,又有什麼傷害呢?”答道:“過去舜帝告誡羣臣:‘你們不要當面順從,而背後卻說另一套。’如果我心裏知道不對嘴上卻答應陛下的意見,這正是當面順從,不是臣子侍奉舜帝的本意啊!”太宗大笑說:“人們都說魏徵行爲舉止粗魯傲慢,我看他更覺得嫵媚可愛,正是因爲如此呀!”

杜如晦去世後,李世民每次得到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派人賜給他的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還是忍不住流淚。李世民對房玄齡說:“你與如晦一起輔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

魏徵年老病重,李世民送醫送藥,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魏徵死後,李世民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弔唁,並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李世民對身邊的大臣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啊。”

房玄齡病重,李世民徵召他去玉華宮,讓他坐着轎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來。君臣二人見了面,相對流淚。李世民將他留在宮中療養,聽說他病情略有好轉,則喜形於色;聽說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牀前握手訣別。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能夠有效運轉併發揮作用,核心和命根子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倘若有一個心懷鬼胎或小算盤抱懷裏打,這個組合就會掉鏈子、停擺,甚至分崩離析。拳頭握緊纔有力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千古的感嘆。(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