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迭起的民國時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便莫過於那些才子佳人們的風花雪月了。今兒要向大家講述的,便是熊希齡與他最後一任妻子毛彥文之間的愛情。

對於熊希齡這個名字,大家自然都很熟悉。這個有着神童之稱的晚清進士,曾出任“第一流人才內閣”的總理,也曾被誣陷操縱熱河行宮盜寶案,算是個譭譽參半的人物。不過,晚年的熊希齡不再關心政治,而是將精力投入到了慈善事業中去,因而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追憶和讚許。

民國初年的熊希齡,也算是風光一時。他先是赴任熱河都統,成了握有實權的封疆大吏,隨後又出任國務總理。不過,熊希齡的這些成就,也離不開自己內兄朱其懿的幫助。因此,無論得意還是失意,熊希齡對髮妻都十分敬重。

不過,1932年時,熊希齡的夫人還是因病去世了。對於夫人的離世,熊希齡十分感傷,可謂悲痛欲絕。爲了表達對夫人的摯愛,熊希齡決意蓄鬚扶杖,並親自撰寫了輓聯:

以同德同心同情同志並誓同患難,生死相期,卅六載如一日;誰知垂老分飛,事業未終難瞑目?

然而,愛情該來的時候依然會來,即便有可能遲到。熊希齡起初決意獨身終老,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餘生中還有另一位真愛,這便是本文的女主角——毛彥文。

說起毛彥文,真可謂是一代奇女子。這位接受過近代教育的女子,同樣有着思想守舊的家庭。九歲時,毛彥文的父親便將她許配給了徽商方耀堂的長子方國棟。不過,這門娃娃親的生米,還是沒能煮成熟飯。

由於毛彥文接受了先進的教育,對自由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使得她在即將被逼上花轎時,還是趁機逃婚了。有一種說法是,少女時代的毛彥文,真正喜歡的是自己的表哥朱君毅。

與毛彥文青梅竹馬的朱君毅,曾率先向毛彥文表白,但隨即遭到了表妹的拒絕。不過,或許毛彥文心中,朱君毅所佔的分量頗重,這使得她很快被朱君毅“攻下”,兩人定下了婚約。

令人感慨的是,朱君毅出國留學後,毛彥文一直苦等情郎歸國,可她所等到的卻是一紙悔婚的絕情信。就這樣,對愛情充滿嚮往的毛彥文,受到了愛情挫敗的沉重打擊。

在毛彥文與熊希齡走到一起之前,還有一段受人關注的愛情緋聞,那就是大學者吳宓的瘋狂追求。

此前,朱君毅求愛毛彥文時,吳宓曾是獻計的軍師;而吳宓在追求陳心一時,則是拜託毛彥文從中牽線。不過,不知從何時起,吳宓又對毛彥文產生了強烈的好感,並開始瘋狂追求毛彥文。

據說,吳宓還曾有一個“宏大的願望”——希望陳心一、毛彥文能效仿娥皇、女英——同時服侍自己。結果可想而知,毛彥文言辭拒絕了吳宓。

才華與美貌兼備的毛彥文,自然是時人追捧的對象,但真正俘獲其芳心的,卻是一個比她年長30歲的熊希齡。

說起熊希齡與毛彥文,倒也有一段舊交。1916年,毛彥文便結識了一個叫朱曦的女同學,而朱曦便是熊希齡夫人朱其慧的內侄女;到1922年,毛彥文又與熊芷一同在金陵女子大學讀書,而熊芷便是熊希齡之女。可以說,毛彥文的兩位女同學,都是熊希齡的後輩。

1934年前後,熊希齡在好友們的善意勸解下,已經放棄了獨身的想法,並開始尋覓真愛。這時,熊希齡的侄女朱曦成了紅娘,她安排自己的姑父向同學毛彥文求婚。

不過,熊希齡畢竟是毛彥文的老伯父,即便其是煊赫一時的人物,有着常人難以比擬的人格魅力,可終究還是讓毛彥文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所以,熊希齡的第一次告白還是失敗了。

此後,熊希齡一再堅持,並獲得了毛家親朋好友的支持。抄了後路的熊希齡,再次追求毛彥文時,遇到的阻力變小了很多。最終,毛彥文欣然答應,兩人喜結良緣。

67歲的熊希齡再婚,新娘是位37歲的才女,一時間成爲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當時,連北平的報紙都湊熱鬧,刊出對聯來報道花邊新聞:

以近古稀之年,奏鳳求凰之曲,九九丹成,恰好三三行滿;登朱庭之庭,見毛彥文之彥,雙雙如願,誰能六六無能?

這首帶有調侃性的喜聯,爲了合轍押韻和對仗工整,有意將37歲的毛彥文寫成了33歲。不過,即便以37歲的年齡,毛彥文還是小了熊希齡整整30歲。也正因如此,在熊希齡和毛彥文成婚當日,新娘的同學兼好友也送上了一副喜聯:

舊同學成新伯母,老年伯做大姐夫。

寫下這幅喜聯的,正是馮陳昭宇,他也是熊希齡的晚輩、毛彥文的同學。熊、毛二人喜結連理,在許多前來恭賀的晚輩眼中,正是得“錯位之美”,原來的同學成了自己的新伯母,而此前的老年伯,轉眼成了自己的大姐夫。

類似這樣略帶調侃的喜聯,當時上演了很多,比如有人借用兩人名字中的諧音,還創作了一副“熊希齡雄心不死,毛彥文茅塞頓開”的喜聯。這些文字成爲了見證熊、毛二人幸福生活的一種記憶。

然而,儘管熊希齡與毛彥文婚後幸福美滿,可令人遺憾的是,這對老夫少妻未及白頭偕老,便天人永隔了。1937年冬,熊希齡在香港突發腦溢血,驟然長逝,這令毛彥文痛不欲生。

丈夫去世後,毛彥文依然熱心公益,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1999年10月3日,102歲的毛彥文在家中病逝。年齡,在真愛面前,其實並不是距離。

按:今天,正是毛彥文女士逝世二十一週年,僅以此文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