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立馬的將軍,同樣有着似水柔情。在陳賡大將心中,王根英是他一生的摯愛,也是他永遠無法撫平的創傷。陳賡與王根英這對革命伉儷的愛情故事,既有令人甜到肉麻的浪漫,也有教人痛到流淚的悽美。

01“五大”會場上的三張求婚紙條

在1927年4月下旬舉行的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一件十分甜蜜的插曲,那就是陳賡爲追求王根英,不惜連寫三張求婚紙條。

“五大”時,陳賡與王根英以工人階級代表的身份參會,而此前陳賡在工人夜校做教員時,已經注意到了學員王根英。

王根英生於1907年,生在上海市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從小就進入紗廠做童工。直到進入工人夜校學習後,王根英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了革命的洗禮,很快投身於工人運動中。後人追憶王根英時,曾有這樣的評價:

“姐姐漂亮、聰明、口才好,每次演講都能博得滿堂彩,她性格豪爽剛烈、愛憎分明,是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王璇梅

王根英進步的很快,在“五大”前夕,她已經組織過1924年的紗廠全廠大罷工,在1925年的五卅運動中,再次帶領紗廠工人走上街頭罷工遊行,1926年更是領導紗廠工人堅持了四個月的罷工運動,而且最終迎來了艱難的勝利。

面對年僅20歲便能領導全廠工人的王根英,陳賡心中既賞識又愛慕,並很快愛上了這位美麗漂亮、舉止大方的姑娘。因此,纔有了會場上的三張求婚紙條。

陳賡的第一張紙條來得很突然,一時間讓專心聽報告的王根英臉頰泛紅:

“王根英同志,我愛你!我想向你鄭重求婚,希望你嫁給我!陳賡。”

王根英雖然早已對陳賡十分仰慕,而且也十分有好感,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求婚,還是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過,王根英外向開朗的性格,讓一切顯得有些“戲劇化”了。

看過紙條後的王根英,竟將它直接貼在了身邊的牆上。

陳賡見沒有回應,便又傳來了第二張求婚紙條:

"根英,我愛你!我請求你做我的妻子!"

結果,王根英僅僅看過一眼後,又重複了之前的動作,再次將陳賡的求婚紙條貼在了牆上。

不過,陳賡繼續發揚窮追不捨的精神,寫下了第三張紙條:

"根英,我發誓娶你爲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然而,王根英拿到第三張紙條後,看都沒看,便將其貼在了牆上。

中場休息時,不少人前來起鬨,圍着紙條調侃王根英和陳賡。大家看着這對金童玉女,早已知道他們終究會走到一起。伴隨着聲聲玩笑,陳賡與王根英的愛情也拉開了帷幕。

02周恩來和鄧穎超親自做媒

儘管王根英也對陳賡有好感,可這位倔強的姑娘,卻一心向往革命,想將自己的精力撲在領導工人運動上,並不想太早考慮個人問題。面對王根英的猶豫,陳賡心裏可算是着了慌。

此前,爲了博得王根英的好感,陳賡在抓緊時間忙完手頭工作後,還幾次去看望王根英父母。陳賡腦子活,人機靈,爲了討兩位老人歡心,他很用心地學習了上海話,以便在王根英家裏陪老人聊天解悶。

陳賡這“抄後路”的招數,還是顯得十分奏效的。很快,王家二老對陳賡十分滿意,已經在內心深處接納了這個準女婿。不過,陳賡要過王根英本人這道關,還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關鍵時刻,周恩來和鄧穎超出馬,算是幫了陳賡一個大忙。

得知陳賡與王根英的事情後,周、鄧兩位經過商議,都覺得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的結合也是對中國革命和工人運動頗爲有益的好事。於是,周恩來與鄧穎超決定爲陳賡和王根英做媒。

由於周恩來和鄧穎超親自出面,特別是鄧大姐知心貼己的談話,使得王根英放下了心中的包袱,面帶羞澀地答應了與陳賡的婚事。

“五大”結束後,經過組織批准,陳賡與王根英在武漢結婚,正式結爲了一對革命伉儷。

03從聚少離多到天人永隔

王根英與陳賡結婚後,一直全力掩護和配合陳賡的工作,爲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王根英也付出了許多。1933年冬,因叛徒出賣,王根英被捕入獄,直至1937年8月才被解救出獄。

王根英出獄後,周恩來親自將她帶往西安。此後,王根英前去延安邊區黨校學習,開始總結和回顧自己的革命生涯,留下了《王根英自傳》《獄中鬥爭》等數篇珍貴的文稿。

儘管陳賡與王根英都惦念着彼此,但由於鬥爭形勢複雜,這對夫妻還是過着聚少離多的生活。

其實,從他們結婚不久,王根英便前往上海從事地下工作,而陳賡則參加了南昌起義。期間,陳賡負傷後曾幾經週轉返回上海,算是與王根英有了一段共處的美好時光,兩人還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取名爲陳知非。

不過,短短几年後,陳賡與王根英相繼被捕,兩人直到1937年8月底纔在西安團聚。這一天,陳賡十分興奮,他在日記稱“其快樂有勝於1927年武漢新婚之夕”。

在結束了延安的學習後,王根英很快再次投入革命工作中。1938年秋,王根英獲准調往八路軍第129師工作,到財經幹部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

第二年春,財經幹部學校東進,王根英一併前往。令人意外的是,她竟在戰地遇到了闊別多時的丈夫陳賡。那一天,陳賡興沖沖地跑到王根英身邊,一邊抱着王根英轉圈,一邊口中含着“喜從天降!”。

但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短暫的相聚,竟成了天人永隔。

1939年3月,敵人進攻冀南抗日根據地,原本已衝出包圍的王根英,在發現公文包拉在師部駐地後,毅然跑回去拿包中的文件和公款,不料在村口遭遇敵人。戰友們眼睜睜看着王根英倒在了敵人的機槍下,年僅32歲的王根英永遠離開了陳賡。

04陳賡爲王根英“守節”三載,傅涯臨終囑託讓兩人合葬

王根英英勇犧牲的消息傳來,陳賡悲痛不已。那一天,陳賡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

聚少離多,總有期盼;

天人永隔,再無可能。

儘管陳賡不願接受王根英離開的消息,可他還是不得不接受現實。當時,陳賡尚且年輕,而且還有年幼的孩子,不再組家庭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陳賡許諾,要爲王根英守節三年,以示對妻子的追念。

此後,陳賡帶領軍隊在戰場上廝殺,直至百團大戰勝利後,陳賡因積勞和悲痛一病不起,一度高燒至昏迷。令人動容的是,他在病牀上還呼喚着王妻的名字。只可惜,王根英再也無法聽到陳賡的呼喚了。

時間雖然是撫平創傷的良藥,但這劑良藥似乎對陳賡內心的創傷沒有什麼太大療效。直至與傅涯再組家庭,陳賡依然忘不了王根英,多次坦然與傅涯談及對失去王根英的痛苦。

傅涯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同樣走進了陳賡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十分欽佩王根英烈士。她不僅爲王根英寫下了《報國何計女兒身》的傳記,還在臨終時叮囑孩子們,一定要將王根英與陳賡合葬。

2011年3月,陳賡大將逝世50週年之際,陳知非將母親王根英的遺骸帶回湖南湘潭,至此,王根英與陳賡將軍在闊別72年後,終於在地下團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