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多源自於自然界的天然產物,而且很多中藥材都是“藥食同源”之品,所以人們經常會把這些中藥材當作食物來食用。正因爲如此,人們反而忽略了這些中藥材的藥用價值。

比如今天要和朋友們分享的這一味良藥,在很多地方都是直接被人們當堅果來食用,反而忽略了它的藥用價值。

相信熟悉這味中藥材的朋友一眼便已經識得此物,它正是中藥“榧子”

榧子可以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榧子入藥有“主腹中邪氣,驅蟲”等功效;《食療本草》之中則說榧子服之“令人能食,消積,可助筋骨,行榮衛,明目輕身”;而《本草再新》之中又提到了榧子具有“潤肺”之效,服之可“潤肺燥,定咳喘”。

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食用榧子的養生價值。而到了現代,醫者經過研究之後發現榧子乃是“緩和無毒之驅蟲良藥”,有“健腸胃,助消化”等諸多良效。同時,榧子對於肺中之燥邪也有較好的潤除之效。

因此,現在的醫者多認爲榧子入藥功效主要有兩點。一是榧子入藥“上能潤肺中燥邪而止咳喘”;二是榧子入藥“下能驅腹中蟲積而通腸胃”。

1、榧子潤肺止咳的作用。

榧子之味非常甘潤,對於體內的熱邪、燥邪有一定的潤除之效。而且榧子之效善於走肺經,故而對於肺內之燥熱邪氣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比如在夏秋之季,氣溫比較高,外部環境相對燥烈,自然界的燥熱之邪很容易通過呼吸侵襲肺部。而中醫認爲肺乃嬌髒,對於外界的燥熱之邪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肺內有燥熱之邪,很快就會引起人們出現燥咳、有痰等現象。

面對此類肺熱肺燥之疾,古人就常會採摘一些成熟的榧子,然後在鍋內炒熟至有香氣溢出的時間食用,可有效緩解燥咳、氣喘之症。

而若是入藥配伍使用的話,以榧子同北沙蔘、麥門冬、霜桑葉、川貝母等藥材搭配使用,其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效果會更好。

2、榧子驅蟲消積的作用。

榧子本身就是一種可以食用的果實,所以其本身無毒,而且榧子的質地甘潤,有潤燥清熱之效,對於腸道之內的飲食積聚、燥熱積聚有一定的通瀉之效。

若是生活中出現腸內有實熱積滯而引起的大便乾結、不暢等情況,也是可以喫一些榧子來潤腸消積的。

此外,榧子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功效就是“驅蟲”。在古代,榧子是一味常用的驅蟲藥材,對於蛔蟲、絛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皆有很好的驅趕、殺滅作用。

又加上榧子本身無毒,口感也好,所以從前小孩子出現腸道積滯、腸道內有寄生蟲的時間,就常會喫些炒榧子來緩解。

或者再配伍使君子、烏梅、南瓜子等藥材同用,則更有助於對腸道寄生蟲的驅趕和殺滅。

榧子入藥的話,常直接生用,其潤肺止咳、殺蟲消積作用都是很好的。而若是我們日常養生來講,炒榧子不管是從藥效還是口感來說都更適合。不過榧子喫多了有滑腸之弊,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每天喫10個左右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