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十個月,終於盼來了《奪冠》的上映。這三百來天,《奪冠》經歷了定檔、改名、提檔、撤檔、再定檔,爲了一睹爲快,憋了大半年的觀衆們紛紛扎堆往電影院裏跑。總的來說,《奪冠》沒有很主旋律,角色刻畫也儘量寫實,是國產電影目前爲止拍的最好的一部體育電影。

整部電影,從八十年代的五連冠,到2008年在自家門口輸給了郎平執教的美國,再到2016年裏約奧運3-1翻盤塞爾維亞強勢奪冠,講述了整個女排從巔峯落入低谷,再從低谷攀上頂峯的蕩氣迴腸的過程。

但說實話,陳可辛執導的《奪冠》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後面現役國家排球隊真人蔘演以後就跟紀錄片差不多了,很多點挖掘的都不夠,全靠鞏俐的演技在撐着。《奪冠》拍的東西離現實太近,又跟官方合作那麼緊密,電影化戲劇化處處受到限制,純電影角度來看後面實在是不行。

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演員,最大的缺陷也是演員。在電影中,鞏俐和女排演員的狀態非常好,尤其是鞏俐,電影中有很多瞬間讓人覺得這就是郎平。不僅像,連郎平骨子裏那股不服輸的狠勁也演出來了。但是黃渤的出現,卻讓陳可辛的一番苦心付諸東流。

在電影裏,黃渤飾演的陳忠和,表現非常糟糕。當然,這倒不是他的演技有問題,主要是近年來參演的綜藝過多,形象固化了。加上外形和氣質上的天生缺陷,讓他在整個電影裏的定位很突兀。蹩腳的南方口音,除了徒增喜感,並無任何實質作用。

其實這並不是黃渤第一次讓觀衆有這種落差感。早在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裏,黃渤就證明了自己並不適合出演這種太過正式的角色。這次《奪冠》,更加放大了黃渤的缺點。劇裏又矮又醜,還沒陳忠和本人帥氣。

當然,這類題材本來就不好拍,還沒上映前,多少人一聽名字陣容就直接想當然高呼神作、起飛預定。實際上拍出來涉及要明確考據的東西太多,要表現照顧的東西也太多。對導演而言綁手綁腳,發揮的空間其實很有限。對演員而言,要展示的東西都被定在一個框架裏,不能釋放張力。

搞砸《奪冠》的肯定不是陳可辛,真要追究責任,黃渤佔的負面因素要更多一些。黃渤不適合主旋律,這已經是兩次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