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最短的字數,講個笑話?

我的答案就五個字:國產職場劇。

畢竟一想起它,腦海裏就自動浮現了成串的聯想詞:

人設浮誇、情節狗血、畫風懸浮。

就算再列個職場劇“七宗罪”,也不是問題——

月薪3K住豪宅,名牌高定隨便穿;

基本常識都沒有,精英氣質全靠裝;

披着職場皮,全程談戀愛;

少到可憐的職場戲要麼懸浮,要麼就是現代版宮心計。

如果真有願意無視以上所有雷區,美滋滋追劇的朋友。

我只能說,敬你是條好漢。

大概是在罵聲和奚落聲中吸取了教訓。

長期處於低谷的職場劇,竟然也有了肉眼可見的改進。

雖然缺少代表作和精品,好歹粗製濫造和懸浮現象得到了些許剋制,開始變得耐看。

再形象點說,這塊“國劇窪地”正逐漸被填平。

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劇是份絕佳樣本。

透過它,我們能夠檢驗職場劇的改良成果——

《平凡的榮耀》

本劇改編自高分韓劇《未生》。

“未生”,原意是指棋盤上被困住,仍留有希望的棋子。

換句話說,成爲棄子or活棋,僅在一線之隔。

如果按照世俗標準,孫弈秋(白敬亭飾)絕對是枚社會的棄子。

26歲的他,幹過代駕、送過快遞和外賣,最後靠打零工過活。

直到家人疏通關係,把他硬塞進金宸資本的項目組。

棄子,總算迎來轉變的契機。

在精英遍地走的金融圈,僅有高中學歷的他就好比是被丟進鬥獸場的小白兔,可憐、弱小無助。

身邊每個不起眼的新人,都能在學歷和能力上碾壓他。

要說封他爲“史上最慘空降兵”,也不爲過。

一踏入公司,男主的表現就處處戳心,讓人回憶起初入職場的窘迫。

身處陌生的環境,既緊張又興奮。

一邊四處張望,一邊連揹着的包都忘了放下。

沒經歷過實習培訓、不懂任何規矩,見面就直呼老闆。

更絕的是,他連“入門”都難。

這邊“憨憨”孫弈秋還沒搞清楚狀況。

另一頭,林宇明(張子賢飾)在得知HR安排了個廢柴萌新之後,懵了。

他趕緊把孫弈秋喊去單獨問話。

讓他老實交代,到底是哪家的富二代跑來體驗生活了。

孫弈秋連連擺手,表示自己跟富二代、獨角獸都扯不上關係,就是個普通人。

或許是出於同情,或是出於對下屬的憐惜。

得知真相的林經理沒有直接勸退,而是一臉複雜地吩咐他好好學。

接着,孫弈秋就被林經理安排參與會議,負責傳達交易的內容。

剛坐下,領導讓他複述重點,他一問三不知,只能低頭狂翻筆記。

1分鐘,2分鐘,3分鐘…

在場所有人的目光有如實質,一股腦地聚焦在他身上,完美詮釋什麼叫“如芒刺背”。

越慌越亂,越亂越慌。

筆記翻不到,耳機又纏成一坨,半天扯不開。

那種身臨其境的羞愧和緊張感,簡直讓人當場自閉。

好不容易熬過第一關,“職場受難記”還得繼續。

身爲“關係戶”,男主既要扛下上司的冷眼和不信任,又要應對同事的誤解和排擠。

分配任務,有人暗搓搓地拿他開涮;

就連倒杯咖啡,也被拐着彎兒嘲諷,“不用做報告真好”。

最慘的是,孫弈秋遭遇了真正的“社交隔離”。

順利完成調研任務之後,新來的實習生們決定組團慶祝。

除了陷入失聯狀態的孫弈秋,電話不接、手機關機。

平時對他愛答不理,不拿他當回事兒。

直到此時出了狀況,衆人才發現微信羣裏壓根沒他。

幸好,有學霸高思聰(龐涵辰飾)替他出頭。

他及時制止了其他人的嘲笑,一直積極地聯絡孫弈秋,通知他聚會的地點。

和接連翻車的新晉菜鳥不同,高思聰是典型的“三高人士”:

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

孫弈秋不知從何下手的會議記錄,他光速整理完畢,讓領導刮目相看。

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他如魚得水,應付自如。

正因如此,這個角色的觀感才顯得更加微妙。

一方面,他經常替男主解圍,儘可能傳達着暖意。

另一方面,他的精英光環又過於耀眼,愈發襯托出男主的卑微與笨拙。

在職場,人人都有難處。

對於新人,愁的是如何適應環境,學會生存。

對於老人,愁的是如何如何保住位置,升職加薪。

就算是公司的中層領導吳恪之(趙又廷飾)也不例外。

業績能力突出,性格耿直的他一直沒能得到公司的重用。

反而由於得罪了領導,他被下放到專門負責垃圾項目的綜合四組。

日子久了,他成了公司裏的專職背鍋俠。

前途無限的新興項目,其他部門說搶就搶;

不被看好的業務,就想着打包甩給他。

總之,別人喫肉他喝湯,只背鍋不佔好處。

菜鳥、精英預備役、職場失意人,構成了劇中的多重視角。

是的,現在你應該反應過來了——本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主。

取而代之的,是職場羣像戲。

不搞CP,專注搞事業。

光憑這點,《平凡的榮耀》已經足以讓人心生好感。

只是沒想到,好感度來得快,崩得更快。

“勵志”和“代入感”,是原作《未生》打動人心的招牌。

許多觀衆從男主張克萊身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影子,爲之共鳴。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嫌棄劇中的大段獨白過於拖沓和溫吞。

本劇在改編創作時,並沒有想過該如何處理“情感表達”與“節奏感”之間的矛盾,而是變本加厲。

結果就是,每集必備的雞湯環節,讓人忍不住懷疑男主是不是深受“職場聖經”的荼毒。

但凡遭遇一丁點挫折,就會觸發復讀機制。

洗臉的時候,要以自嘲的口吻給自己打雞血;

在天台和女同事談心時,不忘自我激勵;

就連在江邊散心,還得來段暖心的自我安慰。

熬過前三集的雞湯轟炸,我滿腦子都是綺綺子那句“垮掉!全部垮掉!”

如此密集地拋金句,上價值,自然會導致一系列“後遺症”。

首先,是擠壓了劇集的思考空間

不光是《平凡的榮耀》,現在的熱門劇都熱衷於替觀衆做總結。

往往還沒來得及從劇情裏琢磨出點滋味兒,旁白就忙不迭地把觀後感甩到你面前。

有時,還會冷不丁地借角色之口,抬高故事的立意。

比如《三十而已》,劇裏就無數次提及30+女性該如何應對世俗挑戰、尋找自我價值云云。

講真,編劇這套強行扣題的創作模式,像極了初中時抓耳撓腮,使勁往作文裏塞名人名言的我。

實際上呢,片方試圖討好的並非觀衆,而是社交媒體和一批潛在觀衆。

這些碎片化的段子、金句、高光時刻,不過是與物料式營銷相配套的零件。

至於觀衆是否真能從中汲取養分,體悟到生活的無限可能?

抱歉,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何況,作爲“點睛之筆”的金句永遠是求精不求多。

劇中輸出的勵志雞湯看似長篇大論,卻毫無咀嚼的意義,只是些片湯兒話。

既不蘊含哲學思辨,也不具備多少啓發性。

就算加在一起,照樣抵不過《四重奏》裏那句:

“哭着喫過飯的人,是能夠走下去的。”

再者,也混淆了人物的內在邏輯

正所謂,狂拽金句一時爽,人物邏輯甩一邊。

劇裏,餘經理安排實習生輪流上臺講述個人賣點,順便總結上一位的說法。

輪到男主時,他藉着複述名義,挨個表揚了平時善待他的同事。

同事們被哄的眉開眼笑,就連餘經理也聽得津津有味,露出迷之微笑。

我:???

培訓演講的出發點,難道不是希望新人們能儘快意識到作爲集體的一份子,能夠爲公司做出的貢獻以及個人定位。

怎麼就變成讓新人上臺,藉機討好同事了?

然而,他接下來的臺詞纔是真·雷點。

“一個人再怎麼努力,但如果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別人又憑什麼去購買它?”

“所謂的賣點,不就成了自說自話嗎?”

乍一看,他巧妙地反駁了“賣點論”。

不僅打臉其他老老實實挖掘自身賣點的同事,還隱約諷刺了“以學歷論英雄”的價值體系。

可這番言論卻猶如一枚迴旋鏢,最後扇的還是孫弈秋的臉。

因爲要真如他所言,他就應該辭職走人。

作爲最不符合公司價值和需求的人,他又憑什麼以“我很努力”的理由,厚着臉皮懇求上司和同事包容他的不稱職?

人物言行不一、邏輯無法自洽,無疑從側面折射出《平凡的榮耀》的矛盾之處:

既要貼上“現實主義”標籤,又想給觀衆猛灌雞湯。

和《安家》的編劇六六一樣,本劇的導演呂行也聲稱主創團隊做了紮實的前期準備工作。

不僅做了充分的行業調研,還走訪了大量業內人士。

深入觀察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瞭解金融圈的專用術語等等。

說來也怪,明明有翔實的案頭工作,可一旦落實到具體的細節層面,又開始放飛自我。

比如,吳恪之就時常處在人設崩壞的邊緣。

光是前四集,孫弈秋就被吳恪之公開處刑兩次,每次都會引起整個辦公室的圍觀。

衆目睽睽之下呵斥下屬、勸退員工、影響辦公秩序。

如果這就是他一貫的行事作風,那情緒管理失控的他是如何一路做到公司中層的?

放到現實中,想必早就被boss喊去談話了吧。

再比如,孫弈秋平時戰戰兢兢,生怕出錯的“慫樣”,挺符合職場菜鳥的設定。

一到關鍵時刻,該開的金手指,還是一點不帶含糊。

圍棋,是他平庸人生裏爲數不多的閃光點。

所以我一早就猜到,這個技能肯定會派上用場。

但萬萬沒想到,居然會如此突兀,乃至不合情理。

由於分身乏術,林經理派孫弈秋接待某位遠道而來的外籍投資人,並且強調對方只會說英文。

偏偏負責圓場的孫弈秋又不會英文,口語能力相當捉急。

於是,得知消息的吳恪之瞬間急眼了:

派這麼個廢物去接待客戶,豈不是砸場子嗎?

等他着急忙慌趕到現場時,才發現兩人竟然好端端地坐着,正忙着以棋會友呢。

見狀,吳恪之便答應要給孫弈秋一個實習機會,權當是回報。

從劇情結構上看,這本該是個改變人物命運的轉折點。

我看到這,卻感覺智商受到了挑戰。

既然語言不通,孫弈秋是如何教會對方下棋規則的?

一個抽空前來參與跨國合作的業界精英,碰到不專業的對接人,居然絲毫不動怒。

你可能想說這是主角運氣好,碰上了比較平易近人的客戶,fine。

可對方不僅被這手圍棋技能給唬住了,事後還上趕着要加孫弈秋微信,表示要多多切磋…

其實,倒也不必深究這其中的邏輯。

反正編劇的目的,就是強調主角光環勝過一切。

哪怕一無是處,也會有天降救星來助他一臂之力。

光是人物塑造,就能挑出一堆槽點。

那麼要求更高的職場戲份,可想而知。

就拿劇中投資一碗鮮的案例來說。

有人指出,一碗鮮數據造假和金宸資本的調查方法,恰好與“瑞幸財務造假事件”相吻合。

行,那我們就來看看現實中的調查公司是如何戳穿瑞幸造假騙局。

據悉,渾水公司全程僱傭了92名全職和1400多名兼職調查員,收集了25000多張小票,錄製1W+小時視頻。

爲了將這些龐大數據整合到一起,出爐的研究報告甚至長達89頁。

無論是耗時、人力、數據規模,這絕對是項大工程。

那劇裏又是怎麼做的呢?

吳恪之事先派了大約10名實習生前往一碗鮮,而且僅用1天時間來收集數據,象徵性地做出了幾張PPT。

然後,就以此推測出一碗鮮門店的全年銷售額,並要求對方做出讓步。

數據樣本小、數據來源有限、調查時間倉促、推演方式不夠精確。

最後得出的調查結果,本身就難以服衆。

更加詭異的是,談判方居然沒有意識到數據的不合理,反而表現出了心虛……

當一場正經的商業談判也變得錯漏百出,處處透露着隨意,這不禁讓人懷疑導演的誠意。

拋開存疑的現實底色,《平凡的榮耀》也未能突破現有職場劇的桎梏。

揭露業界內幕,或反映社會癥結。

豆瓣上的高分職場劇,至少二者佔其一。

比如,精準踩中加班和996等社會痛點的《我,到點下班》。

《重版出來!》《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則從不同角度,對日本出版業進行了細緻的生態特寫。

凡事也有例外。

比如,以“復仇”爲賣點的《半澤直樹》,大家深知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如此浮誇的人物和情節。

憑藉酸爽強勁的故事線,它照樣俘獲了觀衆的心。

尷尬的是,這些職場劇的精髓,《平凡的榮耀》裏統統沒有。

有的,只是不痛不癢的社會批判

性別歧視、職場霸凌,還有抱團現象。

落腳點看似深刻,實際只是浮皮潦草,一筆掠過。

以及,落入俗套的創作模式

對大多數職場劇進行濃縮和提煉之後,無外乎幾個關鍵詞:

“奮鬥”、“逆襲”、“成長”,以及“自我關照”。

於是,有人總結出一套創作公式:

“主角____心懷夢想,歷經磨練_____,最終成長爲一個_______的_____。”

總之,就是職場小白入局,然後一路闖關升級,最後愛情和事業雙豐收。

《平凡的榮耀》也是如此。

截至目前,故事規規矩矩,沒有值得驚喜之處。

後續的發展,也完全在預料之中——

廢柴男主逐漸適應職場節奏,成爲合格的投資人;

當初排擠男主的同事們,選擇慢慢接納他;

吳恪之與孫弈秋的關係越來越融洽,決定攜手闖蕩職場。

最後,即便不提“宣揚走後門”的價值批判,我也有點想不明白。

爲啥非得讓一無學歷,二無資源的門外漢擠進投行,不能換個門檻更低的行業?

從男主的簡歷來看,他曾經做過代駕、外賣、快遞,工作經驗豐富。

那麼更貼合實際的成長曲線,應當是從基層做起,然後爭取做到站長、片區經理。

難道就爲了遵循套路,給男主安排一條先抑後揚、觸底反彈的成長曲線?

恐怕,這只是原因之一。

另一層原因,是國產職場劇始終不願捨棄精英視角

律師、醫生、白領,合稱職場三劍客。

在此前提下,但凡提起職場劇,腦海裏最先蹦出的必定是一堆西裝革履、光鮮亮麗的業界精英。

說到底,還是編劇認爲體力勞動者的生活不夠體面。

否則,就不需要借角色之口,強調只有大公司的白領纔是正兒八經的工作。

往淺了說,這是迎合市場環境和受衆預期。

往深了說,這是種“隱形歧視”,它默認底層階級不具備關注和書寫的價值。

根據這份職場劇關鍵詞詞雲圖顯示,“工人”處於最邊緣的地帶,而“白領”則穩居C位。

難道聚焦底層,就意味着挖掘不到好的故事嗎?也不盡然。

臺劇《做工的人》就把視角轉向民工羣體,講述他們是如何在暴富夢中日漸迷失。

故事畫風,也是一如既往的荒誕又不失溫情。

▲本劇豆瓣評分9.0

遠的不說。

內地也有部高分老劇《生存之民工》,它以更加貼近現實的筆觸描述了民工的生存狀態。

劇中涉及的討薪話題,在當下看來甚至顯得有些敏感。

我們必須承認國產職場劇的進步,但同時也不該忽視那道“玻璃天花板”。

缺乏故事的多樣性和深入社會肌理的魄力,只是一味地展現職場日常。

再加上模式化的創作手法,最終成品也只能是些包裝精美的行活兒,沒的靈魂。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