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說唱》和《好聲音》仍在熱播,《我們的歌》第二季又將重燃戰火,華語樂壇似乎從不缺乏各種音綜形式,也不缺少好的歌手和選手,唯一缺乏的,是好歌曲。

這不僅是廣大聽衆的直觀感受,業內同樣存在這樣的擔憂。爲激發創作、鼓勵原創,2014年,《中國好歌曲》這一地地道道的國產原創音綜應運而生,隨之掀起的,便是一波關於“新生唱作人”和“優質好歌曲”的浪潮。

趙雷《畫》、蘇運瑩《野子》、戴荃《悟空》、霍尊《卷珠簾》等,這些作品或歌壇遺珠,或靈感乍現,都是其他音綜舞臺上可遇不可求的經典,而在《中國好歌曲》的平臺上,卻呈井噴之勢,謝帝、那吾克熱、莫西子詩等諸多優質歌手,也由此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好歌曲》首季便引發熱潮,一首接一首好歌的出現,也讓觀衆心生華語樂壇重又復甦之感,大熱勢頭也一直延續到了第二季。過硬的節目口碑、不俗的收視反饋,自然引發多方關注,有海外媒體甚至還購買了製作版權。

然而,《好歌曲》在本土卻未能善始善終,第三季播完便驟然喊停,此前創造的諸多輝煌也就此止步。製作方“燦星”宣告稱是爲了改版升級,後續將會以更好地姿態重回熒屏,但時隔四年之後,衆口皆碑的《好歌曲》,仍未能如願歸來。

至於停播原因,真如“燦星”所言嗎,當然不是:《好歌曲》下線的結果,其實在開播時就已寫明。

首先,節目定位並不清晰,何謂“好歌曲”,“好”的標準從未做明確、具體的註釋。臺上評委儘管專業、資深,但各花入各眼,難免不會以個人喜好篩選作品,這是節目形式本身存在的爭議。

其次,相比較《歌手》競技類、《好聲音》真人秀類等節目,《好歌曲》在話題度和關注度上本就喫虧,收視率隨着播出時間下降,也在預料之中。基於此,第三季在賽制上引入了“24小時極限創作”,意欲在形式上出新。然而,充滿競爭意味的賽制,卻又偏離了原創的內核,壓力之下產出的作品,質量上並不能得到保證,歌曲整體質量、優質歌曲數量較前兩季也有明顯走低。

第三,音樂人才、優質作品的出現、成長都是需要時間的,前三季奉獻出的大體量優質歌曲和歌手,基本已經挖空了近十年來的民間積累。持續播下去的結果,也定是一季不如一季,這在前三季的節目整體風評中已有體現。

第四,製作方在包裝、造星上的能力跟不上。除了霍尊、蘇運瑩、戴荃等少數人走上了星路,大部分的選手仍舊是曇花一現,節目影響力及後續號召力也在被削弱。有了好的開端,卻沒有系列的兜底措施,善始卻無善終,亦在情理之中。

整體來說,《中國好歌曲》盛極而衰雖讓人遺憾,但她推出的金曲和唱作人才,終究是給華語樂壇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重要的是,她用了整整三季的時間,來讓所有人關注並重視原創音樂的生命力,作爲一檔音綜,這也是她之於流行歌壇的使命之體現。

幾乎是從選秀時代開始,歌手本身逐漸大於作品,諸多流量歌星市場價值非凡,能夠拿出手的代表作卻寥寥可數,華語歌壇“內虛”,幾成常態。《好歌曲》親身實踐想要在原創優質好歌曲上扳回一城,卻用自身的停播說明了一個事實:流行音樂原創之路,仍任重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