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那麼多,要成功博出位,沒有點個人魅力是不行的。包拯就是一個靠顏值和實力出道的優秀選手,誰人不知包拯臉黑,天生額頭上還有月牙,擱在現在就是美少男。

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包拯作爲斷案界的大佬,能與之匹敵的只有狄仁傑和宋慈。包拯的名人效應一出,那是什麼鍘美案、狸貓換太子都要往包拯身上套。好一個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包大人!

01愛得罪人的包拯

縱觀包拯的一生,他得罪的人沒有上百也有幾十。這些人還都是非富即貴者,那這些人就沒想過給包拯下點絆子什麼的?說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流水的權貴,鐵打的包拯。在包拯爲官的26年內,他只有一次因爲擔保推薦官失誤獲罪被小貶了一下外,職業生涯其它部分,包拯可謂是一馬平川、任由他策馬奔騰。

02包拯官途一馬平川

26年之內連升25次,放在宋朝真的是個例。這不由得好奇,包拯是如何做到的?麻煩教教隔壁的蘇軾。

相比於蘇軾的天縱英才,包拯的爲官之初真的是很平淡,包拯28歲的時候才考上進士。而立之年是該幹一番大事了,其他人都在歡天喜地的要接受朝堂的洗禮了,包拯看着自己年邁的父母,就問了一句:我能就近當官嗎?我捨不得自己的“粑粑麻麻”。

對此,朝廷表示:這是你家開的呀?你想怎樣就怎樣,不幹滾蛋 !於是,包拯真的滾了。包拯辭掉了官,回家贍養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包拯才慢悠悠地回去上任。

這樣看包拯後期簡直是開掛了存在,這順風順水的蘇軾再次懷疑人生:請老包現身說法。

包拯表示:無他,只是99%的努力和1%的運氣而已,包拯認爲孺子不可教也。

論同僚和好領導的重要性。這個運氣關鍵是碰上了好領導和好同僚,這還是要從包拯考中進士的那年說起。

天聖五年是很普通又很特殊的年份,這一年錄取的進士有1418人在宋朝是十分罕見,更爲罕見的是這些人日後都是宋朝的頂樑柱。如晏殊、韓琦、文彥博、王堯臣等人。一甲前三還當上了宰相。那麼這些人和包拯有什麼關係?

宋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同年及第的這些人會自動形成一個小團體。在官場之上同氣連枝、一致對外。雖說文人相輕,但進士之情還是要顧的。人多力量大、互相有個照應,在官場上也走得遠。

包拯任性辭官回家後,他的這些同年進士可是一路摸爬滾打,在宦海中沉沉浮浮,等到包拯重新回到朝堂,他們早就從菜鳥混爲大佬。尤其是韓琦位高權重,要扶持庇佑一下小弟也是so easy的。包拯負責挖坑惹事,大佬負責填坑擦屁股。若說包拯最大的boss正是宋仁宗。宋仁宗偏愛包拯,包拯敢懟他,宋仁宗惜才,也不好回駁,只好任由包拯肆意“忠言逆耳”,闖蕩官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