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很多人對痛風並不陌生,在古代,痛風被稱爲“白虎歷節”,如今被稱爲“富貴病“,也是繼“三高”後的“第四高”。

一經確診爲痛風,就會伴隨終身,這是一種以嘌呤代謝異常引起尿酸水平升高的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是發作時,關節處會紅腫、疼痛,甚至會出現痛風石症狀。

實際上,痛風發作前,可能會有尿酸長期偏高的情況,只是很多人沒有重視體檢,直到關節處疼痛,纔去檢查。

但體檢結果顯示尿酸超標,也不一定是痛風,可能與抽血前,攝入過量的高嘌呤食物有關,也可能是高尿酸血癥所致。

痛風多是“拖”出來的,若出現4種表現,小心尿酸“居高不下”!

表現一:關節紅腫、疼痛

當血液中尿酸達到一定水平後,形成尿酸結晶,隨血液流動卡在小關節處,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痛風石,這時,若尿酸水平持續偏高,很容易引起關節紅腫、疼痛,情況嚴重的人,會疼痛難忍,這時結合檢查結果,往往就能確診爲痛風。

表現二:出現痛風石

痛風石是痛風的典型症狀,多出現在腳大拇指處、腳後跟處、手的各關節等,這一表現是尿酸長期偏高引起的,促使尿酸結晶形成,日積月累就發展爲痛風石。

一般來說,痛風者若出現痛風石,往往是慢性發展所致,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會忽略,直到關節疼痛,急性發作,才意識到病情加重了。

表現三:睡覺時腰痛明顯

如果尿酸水平長期偏高,會促使結晶形成,而尿酸主要在肝臟產生,經腎臟排泄,若形成尿酸結晶後,就會隨血液流入腎臟血管。

當人在睡覺時,身體代謝會減慢,血液流動也會變得緩慢,若結晶停留在腎臟,日積月累,容易形成腎結石,嚴重可引起明顯的腰痛,從而影響睡眠。

表現四:排尿異常

體內尿酸主要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尿酸長期偏高,就會容易影響腎臟功能,從而導致排尿異常。

如果尿液顏色呈濃茶色、或出現泡沫,可能是腎臟發生了病變;還可能會引起尿頻、尿痛等不適,這時最好去查一下。

控制好尿酸,預防痛風發作,謹記:喝“二水”

1,淡茶水

體內尿酸偏高者,平時應多喝水,這樣才能促進尿酸排泄,減少痛風的發生。喝水時,可放些小植物,不僅能改善口感,還有利於降尿酸。

把菊苣、梔子、葛根、蒲公英、百合、桑葉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每天2-3杯,可促進尿酸排泄,減少痛風發作。

菊苣:可減少尿酸的合成,還能促進尿酸排泄,同時還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梔子:含梔子苷,有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

葛根:改善痛風性關節炎症、腫脹等不適;

百合:可促進尿酸排泄;蒲公英、桑葉均有利尿作用。

爲了方便,可選擇包裝好的代茶飲,每次用開水沖泡5分鐘就行!

2,蘇打水

尿酸偏高者還可以適量喝些蘇打水,利於改善水液酸鹼度,達到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

主要是尿酸的溶解度會隨pH值的升高而增加,也就是說,鹼性容易促進尿酸排泄。

控制好尿酸,預防痛風發作,謹記:3個習慣儘早改掉!

1,大量飲酒

酒,對痛風者來說是一大忌,尤其是啤酒。

酒中所含的酒精會促使尿酸合成增多,還會抑制尿酸的排泄,從而容易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2,長時間憋尿

尿液是尿酸排泄最好的載體,如果平時有憋尿的習慣,會使尿酸排泄受到影響,時間久了,可能會在膀胱、尿道等處形成結石,從而加重病情。

對痛風者來說,平時喝水多一些,排尿次數自然會增加,如果有尿意了,儘量及時排出。

3,久坐不動

現代人喫得多、動得少,時間久了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導致體內毒素不能及時排出,包括尿酸,這樣一來,尿酸水平升高,易促使痛風發作。

另外,久坐不動還會誘發肥胖,而肥胖會限制嘌呤的排出,不利於尿酸排泄,也容易引發痛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