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殿、寺廟、橋樑、府邸、園林、陵墓、橋樑等建築物前都會放石獅子,用來辟邪和顯示威儀,因爲古人以獅子爲原型創作出很多神獸,認爲把石獅子放在門前就能鎮邪轉運。石獅子並非中國獨有的建築形象,古希臘、古埃及、西亞、南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有很多以獅子爲原型的石像。

▲獅子曾經的分佈範圍,遠遠比現在要大。

很多人認爲“中國古代沒有獅子”,這個觀點我太認同,獅子曾在西域有分佈,西域在古代是指中亞、西亞和新疆一帶,這裏曾生活過獅子,古代稱爲西域獅,現稱波斯獅或亞洲獅。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和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肯定有獅子分佈,古代帕米爾高原(蔥嶺)一帶就有獅子生存,而帕米爾高原在清朝中期都還是中國領土,因此獅子在歷史上肯定生存於中國某個時期的疆域內,但遠離中原地區,並不爲人所熟知。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亞洲獅的存在,認爲獅子只生存於非洲。

現代獅子起源於非洲,後向歐洲和亞洲擴張,向西進入西南歐,向北進入中亞,向東進入印度,西班牙和法國南部在公元前疑似有獅子分佈。在近代之前,亞洲西南部廣闊區域裏還有獅子分佈,而如今亞洲獅僅存於印度古吉拉特邦吉爾國家公園,數量只有600餘隻。

古代通過朝貢進入我國的獅子就是亞洲獅。

中國古人最早描述獅子是在周朝的《穆天子傳》,記載“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狻猊就是獅子最早的漢語名稱,據考證是從西域語言音譯過來的詞彙,後來又稱作“師子”,最後才演變爲“獅子”。

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國力強盛,打通了西域要道,西域各國盡皆臣服,獅子被當作奇珍異獸進貢給中原王朝,《後漢書》至少記載了5次西域各國如月氏(今中亞)、安息(今伊朗)、疏勒(今新疆喀什)向漢王朝進貢獅子。

《後漢書·班超傳》:“章帝建初四年(79)初,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後漢書·和帝紀》:“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冬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及條枝大爵。”《後漢書·西域傳》:“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條枝大爵、條支大鳥指的是西亞的鴕鳥,當時鴕鳥也在亞洲有分佈)

當時運輸條件太差,獅子從西域運到中原需要經過茫茫大漠和河西走廊,行程數千裏,死亡率很高,所以當時只有皇帝貴族才能見到活的獅子,老百姓們根本就見不到。因此獅子最開始出現在中原就被認爲是“高檔貨”,打上了尊貴的標籤,神祕感十足,也爲民間將其神化打下了基礎。

貞觀九年(635)時,康居國進貢大唐活獅一頭,李世民竟然喜出望外,命虞世南作《獅子賦》。皇帝看到獅子都這麼稀奇,更別說老百姓了,於是獅子就逐漸在民間被刻畫成神獸,獅子造型的雕刻造像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流行,並被放在建築物前辟邪。

明清之後,石獅子造型從以往的威嚴逐漸變得活潑,往往雌雄成對,公獅踩球,母獅撫崽,體型肥碩,半蹲半坐,樣貌憨態可掬。人們以獅子爲原型的舞獅也流行於大江南北,成爲中國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柬埔寨吳哥窟的石獅子。

另外,獅子在中國如此受歡迎也與佛教有關。起源於南亞的佛教中獅子的地位非常高,隨着佛教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傳播,獅子的形象、地位和影響力也隨之擴大,在泰國和柬埔寨的寺廟前面石獅子也很常見。

爲什麼不放老虎在門前?因爲老虎是本土的猛獸,沒有神祕感,還經常喫人,與古人仇深似海,把老虎做成石像放在門前會讓人恐懼。不過古代也有石虎,帝王、貴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羣中就經常出現石虎。

所以,石獅子比石虎更常見,說白了就是“外來和尚好唸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