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是一种危险的人际交往关系。

文 / 巴九灵

双节小长假第四天,祝大家假期愉快。

以前小巴写过很多期M周刊,教大家如何做精彩的PPT,如何精进职场技巧,今天,小巴打算和你聊聊跟“自己”相关的心理学话题。

回想一下,每逢假期,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

◎ 假期前,准备了很多规划,但孩子一哭闹,你就把这些事全抛到了脑后;

◎ 本来打算和伴侣度过一个甜蜜的假期,但一看到伴侣邋遢的生活习惯,你就忍不住发脾气,结果两个人大吵一架;

◎ 这个假期你或许还在加班,遇到了问题又不敢打扰领导,结果就是自己默默解决,甚至连午饭都来不及吃……

看起来,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也习惯了,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情况,都由一个问题引起——你的边界太薄了。

边界是什么?为什么还有厚薄之分?听小巴慢慢说。

01、边界过薄的三种特征

“边界”是什么

原始生物都有一个“物理边界”,来区分“里头”和“外头”。比如皮肤,可以帮助我们抵挡外界的大量刺激,过滤、吸收营养物质。

我们的内在也有这样一道“心理皮肤”。

它把我们的情绪、意识、信念、行为和外界隔开来,帮我们定义什么事情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情绪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行为是我们该关注的。

这层心理皮肤,就是我们的心理“边界”,有的人薄,有的人厚。

心里边界过薄的人有三个特征,容易陷入小巴开头所说的三种情况中。

第一个特征:很难专注自我。

明明打算趁着假期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但孩子一闹就忙着哄孩子,把自己的读书计划抛之脑后。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家庭和孩子,而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这是因为你模糊了自己的需求与别人的需求之间的边界,总是不断注意别人要什么,而忘记了自己的需求。

第二个特征:陷入纠结。

明知道给领导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却纠结是不是会打扰对方。

这是因为你对自己和领导的角色边界辨识不清,觉得自己只能帮助领导干活、不给领导添堵,而不是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平等角色。

第三个特征:容易情绪失控。

当发现别人的行为习惯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会忍不住气火上涌。

这也跟边界有关系?

是的,这是因为你没有把握好“管”与“不管”的边界,也就是“控制”的边界。你希望别人跟你期待的一样,如果别人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你就无法保持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该有的样子♀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中弹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就好像护理皮肤一样,有没有方法可以护理我们的心理边界呢?

在我们的890新商学App课程里,主讲老师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比如小巴的老朋友胡慎之老师就是心理咨询专家。

他告诉小巴,建立并控制好自己的心理边界,这种能力叫做边界力,如果我们能掌握边界力,就能控制好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大小,以达到最舒服的相处模式。

胡慎之老师的《心理边界力32讲》已经在890新商学App上架,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到App上了解课程。

那我们普通人到底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边界力,控制好边界的厚薄呢?胡慎之老师给了三个建议,也是锻炼边界的三个不可或缺的能力。

02、锻炼边界的三个基础能力

第一种能力,叫做专注自我的能力。

听起来很玄乎,但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帮助你训练这种能力。

方法一:找到心流状态

“心流”就是当你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

怎么让这种心流状态出现?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三个条件:

①清晰的目标

②给自己及时的反馈

③难度任务略高于你技能大概5%-10%。

方法二:自我对话

每次觉察到自己走神、过度关注他人的时候,就让自己“停一停”,告诉自己“我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当前、自我上来,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当下最应该做什么。

第二种能力,叫做角色辨识的能力。

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叫《都挺好》。

父亲“苏大强”是个特别能作的人:一点儿小事儿就让远在美国的大儿子飞回来;动不动还向大儿子打小报告,说自己不受小儿子的待见;明明不懂理财,却拿着养老钱买基金,最后亏得一塌糊涂还要跳楼……总之,这个家庭,常常被这个奇葩老爸搅和得鸡飞狗跳。

大儿子苏明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他身上有两种角色辨识不清的状况。

第一种是大儿子苏明哲自己,他没办法定位在当下自己哪个角色最重要。作为儿子、丈夫、大哥,常常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明明老爸的要求很难做到,但他把自己作为“丈夫”的角色放在很后面,一咬牙答应老爸的要求,却也让自己陷入离婚、失业的麻烦。

第二种就是苏明哲和老爸苏大强之间的角色,辨识不清。父亲像是一个儿子,儿子反倒像一个爸爸,他们的角色发生了逆转。从心理角度而言,他们更深层的角色是索取者与付出者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心理关系角色,比如“拯救者与被拯救者”。我们生活中难以拒绝别人,比如拒绝同事的求助、拒绝长辈热心准备的东西,大都是因为陷入到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思维里。

所有让人纠结的关系,都跟我们在那个当下的角色定位相关,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停下来想想,自己跟对方到底属于什么角色关系。

第三种基础能力,叫做允许不同。

孩子做作业又慢又笨,忍不住发脾气责骂;伴侣家务做得乱七八糟,立马开启嘴炮模式……想一下,这些情绪失控的背后是不是同一个原因:你没有做到我期望的样子。

允许不同,就是允许对方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样,也认识到你无法掌控所有事情。把自己从失望的情绪里拉出来。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能力有点难训练,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情绪隔断法,让自己不要轻易陷入这种情绪里去。

胡慎之老师在课程中讲过一个案例:

他曾为一对有出轨史的夫妻做心理咨询,妻子每次想到被背叛的事情,就会情绪失控,破口大骂、扔东西。

胡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小办法:每次妻子情绪激动时,就给她递一杯凉水。

喝水这个动作和突然冷冷的温度,能帮助妻子停下咒骂,并且从乱七八糟的情绪里出来。两个月后,虽然这对夫妻的关系难以和好如初,但“喝水”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一种情绪隔断的信号,帮助他们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困扰,都是因为我们的边界过薄引起的,如何建立并控制这种边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能力,牵涉到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心态建设等,需要系统的学习与培养。

如果你正为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感到头痛,或是对人生方向感到迷茫,又或是为孩子的成长问题而忧心,不妨趁着假期,听一听胡慎之老师和周海松老师的《心理边界力32讲》这门课。

胡慎之老师是关系心理学家,曾出版过多部畅销书,有15年的咨询实践经验。周海松老师则是专家级心理咨询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心理有10余年的研究,她将会在课程中讲解有关“儿童边界力”的问题。

在《心理边界力32讲》中,胡慎之和周海松两位老师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来指导我们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下如何增强边界力,帮助你收获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更加高效舒适的生活。

希望你能厘清自己的边界,好好享受这个假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