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6日,在領土和恩怨中苦苦糾纏的阿以雙方再次開戰,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一開始埃及和敘利亞軍隊連戰連捷,幾乎將以色列逼入絕境中。小弟們打得如火如荼時,背後的老大哥——美國和蘇聯也開始了激烈對峙。

第四次中東戰爭示意圖

一時間大批軍艦雲集地中海,美國召集了“羅斯福”號(CV-42)、“肯尼迪”號(CV-67)、“獨立”號3個航母戰鬥羣和2個兩棲編隊,60多艘艦艇。蘇聯也不甘示弱,派出了各型巡洋艦、驅逐艦、巡航導彈潛艇等96艘艦艇。

雙方對抗強度之高、危險之大,使美國參聯會主席托馬斯莫爾海軍上將擔心不已。他悲觀的說:如果戰爭爆發,我們有可能損失在東地中海的全部艦隊。

美國航母編隊

狹路相逢勇者勝!蘇聯5個打擊艦隊盯着美軍寸步不離,僵持了近20天后,美國航母只能灰溜溜的向西撤退,做出願意和解的姿態。

是什麼讓囂張跋扈的美國航母編隊退避三舍,不戰而退呢?

原來蘇聯軍艦和潛艇上有大量遠程反艦導彈,一次齊射達到40枚以上,平均每艘航母將獲得13枚重型導彈的“關愛”。

美軍對蘇軍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不敢硬碰,又對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無可奈何,最終只能退讓。

這有點誇張,反正不好防

8個月前,地中海分艦隊參謀長薩莫諾夫少將就已經提出了“首戰齊射戰法”——將所有導彈、火炮和魚雷射向敵軍航母,因爲空襲之後什麼也剩不下了。這種對手誰不害怕?

在這次對抗中,“格羅茲尼”號和“戈洛夫科海軍上將”號導彈巡洋艦成爲事件的主角之一。

“格羅茲尼”號導彈巡洋艦

它們是蘇聯58型(北約/“肯達”級)導彈巡洋艦的一、三號艦,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作爲導彈巡洋艦建造的大型水面艦只。

它是蘇聯開創的全新艦種,擁有強大的反艦火力,能在各種條件下獨立遠洋作戰,是同時代海軍中最強悍的巡洋艦之一。

二戰前,蘇聯就有一個龐大的遠洋艦隊夢想和計劃。然而德國突然入侵打斷了發展進程,斯大林中意的戰列艦、巡洋艦都被迫停止建造。直到二戰勝利後,斯大林才重拾夢想,要爲蘇聯打造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

1948年12月,第一級68bis型(北約/斯維爾德洛夫級)火炮巡洋艦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到1955年建造了14艘。

蘇聯最後的火炮巡洋艦

但二戰後科技發展很快,海戰也從“艦炮對轟”跨入導彈時代。68bis型火炮巡洋艦從建造之初就陷入了落後局面。所以赫魯曉夫上臺後,走上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當時冷戰鐵幕已落下,美蘇在各個領域全面對抗。面對咄咄逼人的航母編隊,蘇聯急需一支強大的反擊力量。

蘇聯在導彈、核武器領域快速發展,赫魯曉夫認爲大國戰爭已進入核時代,常規武器作用越來越小。因此導彈、潛艇成爲優先選項,大批常規武器被裁,許多大型水面艦艇也紛紛落馬。

熱衷水面艦艇的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元帥被免職。接任的戈爾什科夫上將是未來均衡海軍的締造者,與赫魯曉夫比較契合,也同樣熱衷導彈。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元帥

1956年12月,戈爾什科夫提出一種有制導火箭武器的驅逐艦發展規劃,希望發展一種不對稱優勢應對北約海軍。

1958年3月設計就緒,命名爲“58工程”。總設計師是第35中央設計局的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尼基京,曾參加過很多驅逐艦和69型重巡洋艦的研製,也是41型驅逐艦的總設計師。

在他的努力下,58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火箭巡洋艦分類(蘇聯稱導彈爲火箭)!北約稱“肯達”級導彈巡洋艦,也稱“格羅茲尼”級

肯達級在56型驅逐艦的基礎上加以放大,全長142米,寬15.8米,標準排水量4330噸,滿載排水量5380噸。

裝備新型KVN-95 / 64渦輪增壓燃油鍋爐,比之前56型驅逐艦上的鍋爐功率提高了25%,重量降低了35%,廢氣溫度降低了60%。不但功率更大,紅外特徵還更低。

巨大的TV-12蒸汽輪機

兩臺TV/B-12蒸汽輪機能輸出9.2萬軸馬力,驅動雙軸雙槳前進。最遠航程7000海里/14.5節,但以34節極速行駛時,銳減到2000海里,自持力10天。艦上官兵339人,其中軍官27人。

爲了保障電子設備的大量用電需求,還裝備了2臺1000千瓦柴油發電機和2臺1500千瓦渦輪發電機。

肯達級的初始目標是打擊敵方的驅逐艦和巡洋艦,後來又加入反航母功能。1960-1961年,4艘生產計劃陸續下達到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1961年3月,首艦“格羅茲尼”號(意:威嚴)建成下水。

58型肯達級巡洋艦示意圖

肯達級本是驅逐艦,1962年蘇聯海軍討論了其戰術任務、武器與驅逐艦的差異後,決定將其歸入火箭巡洋艦,雖然排水量在巡洋艦中屈居末位。

按蘇聯巡洋艦的傳統命名方法,後三艘艦被改稱“福金海軍上將” 號、“戈洛夫科海軍上將” 號和“瓦良格”號。原來的驅逐艦名“守護”、“英勇”、“靈敏”就用不着了。

肯達級武器中,最厲害的就是一前一後佈置的2座四聯裝P-35“進步”(北約/SS-N-3B)反艦導彈。全套系統由SM-70發射裝置和8枚4K44反艦導彈組成,加上彈艙中8枚,一共16枚導彈。

巨大的P-35“進步”反艦導彈系統

P-35可不是凡品,它由1957年切洛梅伊設計局的P-5導彈衍生而來。同門兄弟中還有岸基型P-5S和潛射型P-6(SS-N-3A)。

4K44導彈的外形像一架小型噴氣飛機,長10.9米,彈翼張開後寬2.58米,重4.5噸。

上:P-6 下:P-35系統中的導彈

彈上有1臺渦噴發動機和2臺固體火箭助推器,可選擇400/4000/7000米高度飛行,巡航速度0.9馬赫,末端俯衝1.3馬赫,最遠射程達到500千米!放到今天也相當驚人。

其戰鬥部爲900公斤高爆炸藥或1枚35萬噸當量核彈頭。採用無線電中繼指令和慣性制導,末端爲主動雷達制導。

岸基型發射瞬間

1962年赫魯曉夫視察期間,“格羅茲尼”號做了精彩表演。2枚導彈在沒裝彈頭的情況下,一舉擊沉了“基輔”號驅逐艦和“尼扎米”號油輪靶艦,威力之大令人咂舌。這讓北約集團大爲緊張,蒐集其情報成了重要任務。

P-35系統的缺點是重量太大,反應速度較慢。SM-70發射筒能向左右旋轉120°,垂直抬升25°,耗時要1分半鐘。

發射筒抬起狀態

海上再裝填導彈難度也很大,風平浪靜時要一個多小時,惡劣海況中根本不可能。另外火控系統只能支持4枚導彈齊射,其餘4枚要單獨發射。

但是瑕不掩瑜,P-35導彈系統的強大仍然無可匹敵。沒有人能承受它雷霆一擊,飽和攻擊下航母編隊也無法招架。

1973年東地中海上,若肯達級、克列斯塔級巡洋艦和衆多巡航導彈潛艇一起發射導彈,那美國人怕是喫不到聖誕節的火雞了。

無堅不摧的P-700花崗岩

蘇聯反艦導彈從P-35、P-500“玄武岩”到P-700“花崗岩”一個比一個厲害。主要是因爲缺少航母,艦載航空兵力不足,只能用水面艦隊掩護戰略核潛艇進出大洋,並遏制美軍反潛,所以必須長槍在手,才能笑傲江湖。

爲了在缺少航空兵掩護的情況下獨立作戰,肯達級也要具備相當的防空能力,裝備了M-1“波浪”(SA-N-1“果阿”)艦空導彈系統。

M-1“波浪”(SA-N-1“果阿”)艦空導彈系統

M-1“波浪”是S-125“伯朝拉”(薩姆3)地空導彈系統的親兄弟。兄長S-125 是蘇聯第二代地空導彈的傑出代表,在服役中大放異彩。

M-1的大哥,S-125“伯朝拉”地空導彈

1970年8月3日,埃及軍隊用它在一天中擊毀了3架以色列戰機,5天后兩國簽訂停戰協議。西方國家對其火控雷達極爲擔憂,所以起了個“卑鄙勾當”的綽號發發私憤。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S-125到到巔峯。南斯拉夫軍隊用它擊落了一架F-117A “夜鷹”隱身戰鬥機,打破了美軍隱身戰機“不可戰勝”的神話!不久後所有“夜鷹”被迫退役。

F-117A夜鷹的殘骸

“波浪”導彈系統使用ZIF-101雙聯裝懸臂發射架,裝備16枚4K90(V-600)艦空導彈。

導彈長6.7米、彈徑0.7米、重950公斤,最大射程15千米。採用無線電指令指導,可以攔截100-18000米空域內的飛機、直升機和導彈,具備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兩發齊射時,對1.6馬赫以內目標命中殺傷率達98%。

戈洛夫科海軍上將號上的雙聯裝懸臂發射架

不過其火控雷達還是單通道,一次只能打擊一個目標。但只要能干擾敵人進攻,爲反艦導彈爭取發射時間也足夠了,畢竟蘇軍的戰法中就沒想着開回去。

除了導彈,還有2座76.2毫米AK-726全自動高平兩用炮。射速90發/分,最大射程15千米,最大射高1萬米,可以中近程防空。

艦尾的2座AK-726

80年代改造時,又增加了4座AK-630近防炮,彌補了近程防空的短板。

AK-630近防炮

作爲反艦王者,肯達級的反潛能力不算強。艦上沒有機庫,但可以搭載一架卡-25RTS直升機,爲反艦導彈指示目標和中繼制導,也能帶上深水炸彈和反潛魚雷去反潛。

艦身中部有2座三聯裝TTA-53-57bis型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53-56型反艦魚雷和SET-53型聲自導反潛魚雷。

卡-25艦載偵察直升機

美國軍艦上的魚雷多是324毫米輕型魚雷,主要反潛;蘇軍戰艦上的533毫米重型魚雷還是爲反艦而生,在混戰中對水面艦艇造成重大威脅。

最內層是2座大名鼎鼎的12聯裝RBU-6000“龍捲風”反潛火箭發射器。最大射程6000米,有96枚反潛火箭深彈,是全艦最後一道反潛防線。

RBU-6000“龍捲風”反潛火箭發射器

有了強力拳頭,還需要敏銳眼睛。

爲了支持衆多武器,肯達級上裝備了大量電子設備。蘇聯電子設備一向不如西方精細,體積大、重量重,功能單一。海軍經常爲每種武器配備專用雷達,好處是生存力強,不會因一部雷達損壞使很多武器失效。壞處是種類繁多複雜,密密麻麻的堆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粗獷俊朗風格(又稱“傻大黑粗”)。

肯達級也不例外,兩座全封閉金字塔桅上掛滿了雷達。

前、後桅杆最高處是2部MR-300“安加拉河(頭網A)”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發現敵情、爲火控雷達指示目標。前桅稍下方是1部“頓河”導航雷達。

各種雷達掛滿桅杆,都很重的

金字塔桅前方平臺上,安放了P-35專用的“二項式(雙杓)”火控雷達。2部巨大天線裝在同一球形基座上,看上去非常搶眼。

M-1防空系統的“彎刀(果皮羣)”火控雷達在艦橋頂部,4部天線像一個剝開的桔子。所以北約給了個非常形象的代號——“果皮羣”。這起名的人應該很喜歡喫水果吧。

桔子瓣一樣的果皮羣雷達

AK-726艦炮的MR-105“旋轉架(梟聲)”火控雷達在後桅下方平臺上。

AK-630近防炮的MR-123“三角旗(低音帳篷)” 火控雷達在“果皮羣”雷達稍後上方。

除此之外,還有2部電子戰設備,2部雷達告警裝置和1部Tamir-11型艦體主動聲吶等。

林林總總的天線集中在一個狹小範圍內卻能良好工作,充分體現了蘇聯工程師高超的系統整合能力。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肯達級原計劃建造12艘,最終只建了4艘。主要是它體型較小、潛力有限,大量重裝備導致其“頭重腳輕”,在波羅的海惡劣海況中穩性不佳。雖然艦體中部安裝了一對減搖鰭,還有大段的舭龍骨,但仍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再說大量裝備和武器彈藥擠佔了不少生活空間,官兵在艦上非常辛苦,不利於長期士氣保持。因此4艘之後,就被體型更大、設備更先進的克列斯塔級巡洋艦取代。

肯達級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蘇聯解體後仍然存在。1997年“戈洛夫科海軍上將”號被任命爲黑海艦隊旗艦,也是對它30多年來忠誠服役的肯定。

肯達級的紀念郵票

總之,肯達級巡洋艦是一艘劃時代戰艦。它開創了蘇聯紅海軍輝煌的起點,提升了現代化導彈艦艇的使用經驗,武器和動力系統也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克列斯塔級、光榮級巡洋艦。

從此蘇聯導彈戰艦一艘接一艘下水,終於成爲一支威震全球的遠洋力量,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歷史,讓人回味悠長。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