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村变网红打卡地!央视《焦点访谈》聚焦佛山紫南村逆袭

10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13年来从落后村、上访村到示范村、明星村这一脱胎换骨的巨变。该栏目详尽地展示了紫南村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实践,认为其已经在乡村振兴中形成良性循环,并为落实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留下了可圈可点的足迹。

今年国庆假期,紫南村成了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国庆期间,每天来紫南村的游客有2000多人,虽然这里并不是著名的景点,但它现代气息与乡村韵味的融合却是独具特色,而紫南村的发展历程也同样不同凡响。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河沟臭气熏天、村民私搭乱建的落后村落。

紫南村原本是佛山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脏乱村、上访村,2007年11月,在南庄镇党委“三顾贵阳”的邀请下,长期在外经商的紫南村村民潘柱升毅然舍弃了在贵州正处于上升期的十几家企业,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发展经济,建设村庄。

回顾紫南村的蝶变,潘柱升概括起来,主要是做好了产业、城市、制度、文化四方面的规划。在产业上,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佛山率先开展旧工业园区改造,淘汰了20多家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通过打造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23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1家企业落户。2019年,全村各类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15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在城市规划方面,紫南村按照城市标准加快建设。“城市有的,紫南村要有。城市没有的,紫南村也要有。”潘柱升说。如今在紫南村,宽阔的柏油马路、2万米的生态绿道、2万米的景观河岸,60多座横跨水网河涌的大小桥梁、2500余个停车位,还有电瓶车免费搭载村民,村民的小孩还能在家门口就读省级名校,看病则有了一家二甲医院。

与周边的农村不同,紫南村坚持不搞“分光吃光”,坚持用发展所获得的集体红利来构筑民生保障体系。在紫南村,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100元的养老金,村民到定点医院看病,只需交4元挂号费或600元住院费,所有费用均可在“二次医保”中报销,紫南村的孩子不论考上哪所大中专院校,都有4000元至1.5万元的奖学金。

在乡村治理中,村民多年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最难改变。紫南村所在的佛山市,是广东省有名的花卉种植基地,家家户户有在家门口养花种花的习惯,且很多村民还习惯在家门口种豆角、冬瓜等蔬菜,这样就经常需要用到竹竿,竹竿长期堆放在房前屋后,不仅妨碍通行,还容易滋生白蚁、蚊虫,破坏环境卫生。

为此,紫南村表决通过了一项规定,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只能放置两盆花,一个拖把,一个垃圾桶。村委还设立了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在共商共治中,不能只有简单的堵的办法,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村里也同步采取了富有人情味的奖补措施。

在制度规划上,紫南村下大力气狠抓制度建设,通过村民代表会甚至是村民大会,通过了300多条村规民约,包括股权改革、土地确权、禁止村民出租房屋、禁止乱搭乱建、禁止超高超标建房、禁止养猪养鸭,不得打光背,不得乱丢乱扔,车头一律朝外,鞋子的摆放鞋头要朝外等等,形成了具有紫南特色的的乡村自治体系。

仓廪实而知礼节。2016年,紫南村开始着手文化建设,提出“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打造“仁善紫南”品牌的发展思路。4年来,紫南村投入3000多万元,提升改造文化设施,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不断弘扬好人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每年元旦,紫南村都举办迎新长跑活动,让大家记住要奋勇争先,每年村里都举办评选“孝子”“孝媳妇”活动,弘扬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不断升级的紫南村,如今已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明星村,先后获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产业,村里有了经济实力;通过对标城市公共服务,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提升;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民主公开透明,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过文化建设,村民素养明显提升,乡风愈发文明,这让紫南村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紫南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罗湛贤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罗湛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