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村變網紅打卡地!央視《焦點訪談》聚焦佛山紫南村逆襲

10月8日晚,中央電視臺一套《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佛山市禪城區紫南村13年來從落後村、上訪村到示範村、明星村這一脫胎換骨的鉅變。該欄目詳盡地展示了紫南村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環境整治以及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實踐,認爲其已經在鄉村振興中形成良性循環,併爲落實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留下了可圈可點的足跡。

今年國慶假期,紫南村成了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吸引了八方遊客慕名而來。國慶期間,每天來紫南村的遊客有2000多人,雖然這裏並不是著名的景點,但它現代氣息與鄉村韻味的融合卻是獨具特色,而紫南村的發展歷程也同樣不同凡響。多年以前,這裏曾是一個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河溝臭氣熏天、村民私搭亂建的落後村落。

紫南村原本是佛山遠近聞名的落後村、髒亂村、上訪村,2007年11月,在南莊鎮黨委“三顧貴陽”的邀請下,長期在外經商的紫南村村民潘柱升毅然捨棄了在貴州正處於上升期的十幾家企業,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走出困境,發展經濟,建設村莊。

回顧紫南村的蝶變,潘柱升概括起來,主要是做好了產業、城市、制度、文化四方面的規劃。在產業上,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在佛山率先開展舊工業園區改造,淘汰了20多家高污染企業和落後產能,通過打造一流的軟硬件條件,大力招商引資,吸引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23家規上企業在內的61家企業落戶。2019年,全村各類企業實現生產總值38億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15億元,村民人均分紅1.1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0萬元。

在城市規劃方面,紫南村按照城市標準加快建設。“城市有的,紫南村要有。城市沒有的,紫南村也要有。”潘柱升說。如今在紫南村,寬闊的柏油馬路、2萬米的生態綠道、2萬米的景觀河岸,60多座橫跨水網河涌的大小橋樑、2500餘個停車位,還有電瓶車免費搭載村民,村民的小孩還能在家門口就讀省級名校,看病則有了一家二甲醫院。

與周邊的農村不同,紫南村堅持不搞“分光喫光”,堅持用發展所獲得的集體紅利來構築民生保障體系。在紫南村,5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到1100元的養老金,村民到定點醫院看病,只需交4元掛號費或600元住院費,所有費用均可在“二次醫保”中報銷,紫南村的孩子不論考上哪所大中專院校,都有4000元至1.5萬元的獎學金。

在鄉村治理中,村民多年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最難改變。紫南村所在的佛山市,是廣東省有名的花卉種植基地,家家戶戶有在家門口養花種花的習慣,且很多村民還習慣在家門口種豆角、冬瓜等蔬菜,這樣就經常需要用到竹竿,竹竿長期堆放在房前屋後,不僅妨礙通行,還容易滋生白蟻、蚊蟲,破壞環境衛生。

爲此,紫南村表決通過了一項規定,每家每戶的家門口,只能放置兩盆花,一個拖把,一個垃圾桶。村委還設立了人居環境整治專項檢查小組,不定期進行檢查。在共商共治中,不能只有簡單的堵的辦法,在嚴格執行管理制度的同時,村裏也同步採取了富有人情味的獎補措施。

在制度規劃上,紫南村下大力氣狠抓制度建設,通過村民代表會甚至是村民大會,通過了300多條村規民約,包括股權改革、土地確權、禁止村民出租房屋、禁止亂搭亂建、禁止超高超標建房、禁止養豬養鴨,不得打光背,不得亂丟亂扔,車頭一律朝外,鞋子的擺放鞋頭要朝外等等,形成了具有紫南特色的的鄉村自治體系。

倉廩實而知禮節。2016年,紫南村開始着手文化建設,提出“文化立村、文化興村、文化強村”,打造“仁善紫南”品牌的發展思路。4年來,紫南村投入3000多萬元,提升改造文化設施,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不斷弘揚好人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每年元旦,紫南村都舉辦迎新長跑活動,讓大家記住要奮勇爭先,每年村裏都舉辦評選“孝子”“孝媳婦”活動,弘揚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經濟文化社會管理不斷升級的紫南村,如今已蝶變爲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示範村、明星村,先後獲得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授予的全國十佳小康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中國最美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通過產業,村裏有了經濟實力;通過對標城市公共服務,村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提升;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民主公開透明,棘手的問題得以解決;通過文化建設,村民素養明顯提升,鄉風愈發文明,這讓紫南村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環,爲中國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紫南路徑。

【南方日報記者】羅湛賢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作者】 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