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周璐璐

100餘張罰單、涉及30餘家券商……今年以來,“兩強兩嚴”監管基調下,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密集出手,對違規的券商及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處罰或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針對從業人員違規行爲,一案多罰、從重處罰的案例屢見不鮮。業內人士稱,嚴監管能更好地正本清源,督促券商迴歸本源、做優做強,夯實券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年內30餘家券商收罰單

今年以來,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密集出手,對違規的券商及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處罰或警示。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6日發稿時,今年以來,監管向券商及相關從業人員下發的罰單數量已超100張,涉及30餘家券商。

今年以來,針對券商及相關從業人員違規行爲,一案多罰、從重處罰的案例屢見不鮮。

例如,華西證券5月5日發佈公告,江蘇證監局決定暫停公司保薦業務資格6個月,暫停期間自4月28日至10月27日。華西證券被罰與金通靈2019年定增保薦項目有關,該定增項目的兩名簽字保代一同遭到處罰,2年內不得擔任證券公司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相關職務或者實際履行上述職務。

發佈密集、落地速度快也是今年以來券業罰單的一大特徵。

北京證監局5月10日對中金公司採取責令改正行政監管措施的決定。這是中金公司自4月26日以來,15日內三次收到證監繫統警示,今年以來已經被監管系統點名5次。

今年以來,已有4家券商遭立案調查,分別是海通證券、中信證券、東吳證券、渤海證券。其中,海通證券、中信證券收到鉅額罰單。

投行、經紀業務成重災區

從違規內容來看,券商投行業務、經紀業務成處罰的重災區。同時,場外期權、自營投資、股票質押以及員工炒股等問題頻發。

與投行業務相關的罰單中,大多涉及券商履職盡責不到位;經紀業務違規行爲主要集中在從業人員無資質上崗、誤導營銷、違規開戶等;資管業務的違規行爲主要集中在私募業務上,包括對私募子公司管理不到位、私募產品代銷違規等。

華北某券商人士表示,嚴監管有助於及時糾正行業違規行爲,提升券商的合規意識和內控水平,從而有效預防潛在業務風險,提升執業效率,推動行業整體向更加規範和透明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此外,嚴監管也是保護投資者權益的一種體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上述券商人士稱。

“針對上市券商投行業務的嚴監管措施陸續落地,我們判斷經過這一輪整改後投行業務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將利好頭部機構展業。”對於嚴監管之下的行業發展趨勢,申萬宏源分析師羅鑽輝如是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2024年,證監會執法工作重點明確。證監會5月15日發佈證監會2023年執法情況綜述時表示,將從嚴打擊嚴重危害市場平穩運行、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社會影響惡劣、羣衆反映強烈的證券期貨市場違法行爲,爲加快建設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