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羅伯特·麥基,今年75歲,號稱“好萊塢編劇教父”。

他從小熱愛戲劇,早年做過演員和編劇,1981年,受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開辦“故事”培訓班,隨後創辦全球性的寫作培訓機構,學員超過6萬名。其中,60人獲奧斯卡金像獎,170人獲美國電視艾美獎,30人獲美國編劇工會獎,26位人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他著有編劇界第一經典《故事》,在對多部經典影片的詳細分析中,清晰闡述了故事創作的核心原理。自1997年初版以來,一直被全世界編劇奉爲圭臬,至今仍是美國亞馬遜最暢銷圖書中的Top1。2001年由周鐵東翻譯引入中國,此後多次修訂再版。

他從2011年以來數次來華,開講座,搞論壇,將中國電影界和編劇界攪得風生水起。今年5月底,他攜新版《故事》來京,並再度開設“故事研習班”。他觀看了6部中國近期的熱門電影,列出了10大缺陷。

但毒藥君卻通過他的多次對話、採訪與講座,發現5年來他起碼爲中國電影挑出了16個致命缺陷。

01

一味模仿,難以跨越

2011年12月4日,麥基現身北京,正式開啓“中國故事之旅”巡講。

“中國影視人,應該努力去做好原創工作,向全世界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麥基表示,一味地去模仿好萊塢(或歐洲)必然迷失自己,難以實現跨越。

他舉例說,“皮克斯製作一部電影花費四年時間,他們用一年半的時間打磨劇本,一直等到整個劇本非常完善,纔會利用剩下的時間着手拍攝。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流芳百世。皮克斯是世界的楷模,皮克斯從來不模仿別人,別人模仿皮克斯。”

02

追名逐利,丟失靈魂

麥基表示,編劇應當時刻想着創作,創作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是成功和名利。

他說:“編劇或作家最大的噩夢是,你出賣了自己,你成名了,然後在臨終的時候,卻突然後悔了,覺得一輩子寫的都是垃圾,我爲什麼不能創作一部像樣的電影?這就是聖經所說的——你贏得了全世界,但卻失去了靈魂。這有什麼益處呢? ”

03

總在複製,常落俗套

”編劇應該創作,甚至創造,而不是複製別人的作品。“麥基表示,中國電影總在複製,因此經常落入俗套。

他說:“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演過一出中國話劇,講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與情婦間的故事,這樣的類型在幾千年前就有了。”

04

活力不足,創作難繼

電影是否在商業上成功,除了文化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營銷。但麥基說:“說一部電影成功,票房高並不是衡量標準,而是不賠錢。”

麥基表示,對於藝術家來講,他們如果能爲投資商創造少量利潤,不斷得到下一部作品的資金支持,能夠持續創作的話便是成功了。

05

大師盤踞,新人受阻

中國正在成爲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之一,但相對於好萊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麥基認爲,中國不缺大師導演,缺乏的是具有才華的年輕電影工作者。

他說:“在好萊塢,我們幾乎沒有大師。最有名的,比如斯皮爾伯格,他不是一個大師,他是商業導演,而伊斯特伍德才是大師。天才是無法培養的,你必須讓有才華的人得到提升。”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譽爲“美國男子漢的象徵”

06

虛化崇高,遠離生活

2012年7月19日,麥基在微博上與中國民衆分享了他對電影的認知,直率指出中國需要能理解藝術能創造大量財富而商業也能賠光老本的製片人。

對於“影視作品加入人文主義關懷或承載社會責任”的問題,他坦言社會責任是一種不太可靠的概念。“如果你的社會責任指的是提升社會的行爲,那恐怕會導致失敗。真正有意義的是真實和謊言的對峙。如果你的故事講述了真實,在長遠來看他對人類行爲更人本、更文明將起到作用。”

07

導奪編權,矛盾叢生

2012年9月25日,麥基在“2012中國編劇營”最後一天的論壇上,談到了中國影視獨有的“導演中心制”。

他首先談到了導演與編劇的矛盾。譬如“王蘆之爭”(導演王全安與《白鹿原》編劇蘆葦)。

麥基認爲,導演首先不能篡改劇本,第二不能偷竊編劇的創意,這樣的事情在好萊塢不可能發生,“編劇是一個電影中最具創造力的部分,如果不能保障編劇的權益,就無法建立真正的電影文化。”

針對電影《白鹿原》,他還指出,一個導演拍攝自己的太太,真是犯了天下最愚蠢的錯誤——她若提出不喜歡,那場戲基本就改定了。

08

制弱導強,多產爛片

麥基也注意到導演與製片的矛盾。譬如“二張之爭”(張藝謀和張偉平)。

“如果製片人弱勢,導演一定造次。”麥基表示,“製片也是一種藝術,製片人應該從頭到尾都跟着整體創作過程。一個很弱的製片,非常強勢的導演,這樣的片子永遠是爛片,因爲全世界都一樣,總會有一些不理性的藝術家。”

麥基強調指出,一部好的影片需要編劇、製片和導演三者精誠合作。

09

牢騷太盛,無病呻吟

2013年11月,麥基再度來到中國開班授課。這已是他第三年在中國開講。此次共吸引了200多位中外編導和業內人士前來“朝聖”。

面對讓中國電影人頗有怨聲的電影審查制度,麥基認爲,首先,那些拍小衆電影、獨立電影、藝術影片的導演,常常爲了顯示自己是藝術家而拍一些意識流的東西,完全不顧觀衆的感受,這種做法非常自私,且沒有水平、沒品位。

而對那些總是說着自己想拍的內容都無法實現的導演,麥基則表示:“我理解中國電影創作上一些技術、資金和政治方面的問題,會限制他們的才華發揮。但這並不是你創作一部爛片,或者一部不知所云的電影的理由,因爲你完全可以將犀利的觀點,放在古代,或者未來。作爲一個藝術家,你要做的是有創造性,有表現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如果你不喜歡這些限制,你可以離開電影做別的行業。”

10

結尾衆多,不知所向

今年5月底,麥基攜新版《故事》來京,同時再度開設“故事研習班”。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看過的《捉妖記》、《泰囧》、《美人魚》等6部高票房熱門電影,再次指出中國電影存在當代現實題材少、故事複雜卻不夠深刻、異想天開逃避現實等10大缺陷。

毒藥君根據其核心要義,並削其重複,將其歸納總結爲7大,第一就是“結尾太多,不知所向”。

就像麥基說的那樣:“所謂好幾個結局,這都是因爲沒有找到真正的結局。”

11

情緒極端,觀衆生厭

中國電影表現出來的東西“特別情緒化”。很多時候就是拷貝模版甚至想當然。這會讓觀衆生厭。

麥基舉例指出,比如,愛就是最純潔的愛,最高貴的事情就是自我犧牲,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成爲英雄。還有甜到掉牙的可愛的小怪獸——毒藥君想,這大概說的是《捉妖記》吧。

12

旁白過密,失去味道

旁白和解說太多,是中國電影的一大“特色”。但揭露問題或者現實,並不依靠旁白和解說。

其實,麥基早就說過,電影更多是視覺和影像來講故事,語言不通也能看懂,那纔是最高境界。

這次,麥基表示,那種“寫在鼻子上”的劇本,把深刻的東西直接寫出來,(完全失去了味道)。

13

沉醉歷史,逃避現實

麥基發問:中國電影爲何偏愛歷史題材,而且一直在重複翻拍,爲什麼不做更多的當代題材?而且,幻想太多,創下34億票房紀錄的《美人魚》,爲什麼有那麼多的虛幻場景?

麥基自答:“太多歷史,太多幻想,實際上都是逃避現實。”

14

故事繁複,不夠精彩

麥基早就說過,創作電影劇本不能偷懶,要經過複雜且痛苦的思考過程想出的故事,才能被觀衆喜歡:“編劇不能拿觀衆當傻子,很多編劇都認爲自己智商比觀衆高,但其實當你坐在他們中間一起看一部電影,並且聽他們討論時,你纔會明白,任何時候,觀衆都比編劇聰明得多。”

這次來華,舊話重提:中國編導講故事,要麼故事複雜,不夠深刻;要麼故事太多,導致重複。使得電影的精彩度大打折扣。

15

鏡頭太多,分散注意

鏡頭太多, 慢鏡頭和快鏡頭太多,這是技術問題,也是電影化的“噪音”。

麥基指出,各種各樣快鏡頭,使得電影畫面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從而讓人們不能注意到這個東西有多麼的空洞。

16

剪輯頻繁,破壞連貫

麥基舉例指出,《解救吾先生》本身有一些出彩之處,但最大的問題是講了太多的故事、用了太多的剪輯。做出這些東西的人說,現在年輕人注意力短,所以得不停切換。

但是美國的年輕人工作一週以後,能連續看20多個小時的《絕命毒師》,中間沒有停頓,真正的原因還是故事要寫得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