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海战后,航母彻底奠定了海战之王地位。实战证明,拥有夺取制空权能力的航母在海战中能起到绝对作用。从这以后,美国加快了建造航母进度,不再建造大而无用的战列舰,日本也随之进行了发展路线调整,把“信浓”号战列舰临时改装为航母,但由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信浓”号刚刚出海就被击沉。凭借航母优势,美国海军迅速扩大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优势,确立了战后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二战后,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巨舰大炮”基本退出海军作战序列,航母却逆势而上,而且越造越大。50年代后,在参议员约翰·斯坦尼斯等人的极力要求下,美国海军开始发展吨位更大的核航母,吨位达到史无前例的10万吨,并实现无限续航。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美国以此奠定了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海军将尼米兹级航母7号舰命名为“斯坦尼斯”号,成为该级航母中唯一一艘以非总统、非军方人员命名的航母。

发展至今,第一代核航母“企业”号已经退役拆解,第二代尼米兹级航母成为美国海军绝对主力,第三代福特级也在紧张建造中。该级舰较尼米兹级航母吨位有所增加,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至少领先其他国家50年,全部入役后将取代尼米兹级航母成为绝对主力。与此同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这可能是美国最后一代超级航母,接下来将被小型航母所取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超级航母造价过高、维护难度大,以及未来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初代尼米兹级航母的造价约70亿美元,包含研发费用,技术成熟后单舰造价已经下降至40亿美元左右,并不算太高。最新入役的“福特”号航母造价却达到120亿美元,已经严重超支,而且至今不能投入使用,后期还需继续投入费用,用于解决电磁弹射、升降机等诸多问题。就算后续成本在“福特”号技术成熟后有所下降,造价仍远远高于尼米兹级航母,以至于从原本的12艘削减至4艘,但这显然不能满足美国的全球战略需求。

其次是高昂的维护费用。尼米兹级航母每出动一次就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维护,每隔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大修,内容包括更换核燃料、更换蒸汽轮机、工业X光金属探伤、电子设备检修等,每年费用在4亿美元左右,基本相当于造价的1/10。也就是说,使用10年就相当于新建一艘航母。而这只是核航母维护费用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费用要花费在退役航母核反应堆的处理上,仅此一项就要花费近40亿美元。总体而言,核航母要比常规动力航母的退役费用高出1596%,除了美国,确实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养得起11艘核航母。

最后是高超音速导弹的应用。以俄罗斯“锆石”为代表的高超音速导弹已经大量进入现役,相比于常规导弹,这种导弹有更大的末端飞行速度、更难捕捉的飞行轨迹,拦截难度极大,即使是“宙斯盾”也没有把握拦截。退一步讲,即使能拦截成功,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的存在就能让核航母收益与投入快速失衡,在“矛与盾”的较量中,防守一方总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或许从这以后,航母将重回轻型航母时代,靠小吨位、多编队取胜,而福特级航母很有可能成为绝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