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後,航母徹底奠定了海戰之王地位。實戰證明,擁有奪取制空權能力的航母在海戰中能起到絕對作用。從這以後,美國加快了建造航母進度,不再建造大而無用的戰列艦,日本也隨之進行了發展路線調整,把“信濃”號戰列艦臨時改裝爲航母,但由於戰爭形勢急轉直下,“信濃”號剛剛出海就被擊沉。憑藉航母優勢,美國海軍迅速擴大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優勢,確立了戰後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

二戰後,以戰列艦爲代表的“鉅艦大炮”基本退出海軍作戰序列,航母卻逆勢而上,而且越造越大。50年代後,在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等人的極力要求下,美國海軍開始發展噸位更大的核航母,噸位達到史無前例的10萬噸,並實現無限續航。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選擇,美國以此奠定了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爲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海軍將尼米茲級航母7號艦命名爲“斯坦尼斯”號,成爲該級航母中唯一一艘以非總統、非軍方人員命名的航母。

發展至今,第一代核航母“企業”號已經退役拆解,第二代尼米茲級航母成爲美國海軍絕對主力,第三代福特級也在緊張建造中。該級艦較尼米茲級航母噸位有所增加,採用多種先進技術,至少領先其他國家50年,全部入役後將取代尼米茲級航母成爲絕對主力。與此同時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這可能是美國最後一代超級航母,接下來將被小型航母所取代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超級航母造價過高、維護難度大,以及未來高超音速導彈的出現。初代尼米茲級航母的造價約70億美元,包含研發費用,技術成熟後單艦造價已經下降至40億美元左右,並不算太高。最新入役的“福特”號航母造價卻達到120億美元,已經嚴重超支,而且至今不能投入使用,後期還需繼續投入費用,用於解決電磁彈射、升降機等諸多問題。就算後續成本在“福特”號技術成熟後有所下降,造價仍遠遠高於尼米茲級航母,以至於從原本的12艘削減至4艘,但這顯然不能滿足美國的全球戰略需求。

其次是高昂的維護費用。尼米茲級航母每出動一次就要進行爲期三個月的維護,每隔三年就要進行一次大修,內容包括更換核燃料、更換蒸汽輪機、工業X光金屬探傷、電子設備檢修等,每年費用在4億美元左右,基本相當於造價的1/10。也就是說,使用10年就相當於新建一艘航母。而這只是核航母維護費用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費用要花費在退役航母核反應堆的處理上,僅此一項就要花費近40億美元。總體而言,核航母要比常規動力航母的退役費用高出1596%,除了美國,確實沒有第二個國家能養得起11艘核航母。

最後是高超音速導彈的應用。以俄羅斯“鋯石”爲代表的高超音速導彈已經大量進入現役,相比於常規導彈,這種導彈有更大的末端飛行速度、更難捕捉的飛行軌跡,攔截難度極大,即使是“宙斯盾”也沒有把握攔截。退一步講,即使能攔截成功,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一枚高超音速導彈的存在就能讓核航母收益與投入快速失衡,在“矛與盾”的較量中,防守一方總是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或許從這以後,航母將重回輕型航母時代,靠小噸位、多編隊取勝,而福特級航母很有可能成爲絕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