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隨着國民黨內部的分崩離析,戰場形勢發生根本性的扭轉,軍隊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加之我軍深入人心政策的感召,大批識時務愛好和平的愛國將領毅然選擇站在人民的一邊,高舉起義大旗,率領部隊發動起義,加速解放戰爭的勝利。

然而,也有一些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去闖不識時務之輩,他們負隅頑抗,最終的結局是在解放軍的南北鉗形合圍之中,化爲泡影,亂作一團,衆多兵團不堪一擊,大部潰散,頹敗之勢已經成爲定局,在大勢已去土崩瓦解之中一些頑抗國軍高級將領戰死或被俘。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人經歷頗爲曲折、表現堪稱頑固至極,竟然在平津戰役和決戰西南二次戰役中都順利逃跑。那麼,他是誰呢?到底歷經如何的傳奇呢?

此人名叫李文,字質吾,號作彬,又名先質,1905年11月26日出生於湖南新化縣遵路團(今新邵縣龍溪鋪鎮楠木村)。其父李主一,爲當地惡霸。李文6歲入私塾啓蒙,成績優異,有一次塾師到他家作客,出對“曹子建才高八斗”,李文對以“李作彬志在四方”,舉座皆驚。後來,李文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李文被委爲軍校第三期見習官,繼任新兵連少尉排長,因戰功升任上尉連長。隨後一路晉升,歷任少校營長、中校代團長、上校團長、少將師長、中將副總司令兼軍長等職務。

解放戰爭時期,一直被蔣視爲心腹的李文一度成爲國軍中的核心將領,被派到保定任職綏靖公署主任、警備司令。而在平津戰役打響後,他又成爲華北剿總副司令,掌管着幾十個嫡系整編師,牽制着傅作義集團。

當時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與淮海戰役都已經打響,隨後平津戰役也隨之開始,國軍的五十餘萬人全部被包圍收縮在狹長的地帶,解放平津地區也是指日可待。可我軍爲了能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防止敵人逃竄至長江,加強江沿岸防守,於是只得先牽制住幾十萬敵軍。當時國軍的華北剿總雖然是傅作義任職總司令,可他的集團能控制的兵力僅有十七個師,剩餘的嫡系部隊全是由李文掌控。

此時,傅作義坐鎮華北,但是所謂當年的鐵血之師,已經是潰不成軍。新保安一戰,傅作義嫡系三十五軍全軍覆沒,面對這種局面,傅作義毅然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拋棄個人榮辱得失,從而做出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心民意的正確抉擇,率部起義,促成北京和平解放,迎來了改天換地的春天。

建國後,傅作義提出願解甲赴綏遠治黃屯田,於是先後任命他爲水利部長、水利電力部長,傅作義在這個職位上恪盡職守達23之年久,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對新中國的水利電力事業迅速發展作出了貢獻,後來成爲副國級領導幹部,更爲重要的是,北京的和平解放,他的歷史性功績載入史冊,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但這個時候的李文,卻仍是執迷不悟,一直在其中阻攔。最終大局已定後,李文見無可奈何,可依然不肯善罷甘休,與傅作義分道揚鑣,坐飛機回到南京。而此時三大戰役基本結束,國民黨軍的一百多萬精銳部隊都被殲滅,敗局已定,不識時務的李文卻還在做無謂的抵抗。

李文北平起義逃出來後,前往溪口見蔣,旋任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同時還指揮着一個兵團作戰,這時國軍部隊已經不堪一擊,那些軍隊完全再無戰鬥力,被我軍打的節節敗退。他只得敗退成都,而四川隨後成都被我軍包圍,大部率部起義,可李文卻再一次不肯起義,固執的要死守成都,還自任總指揮,部署作戰軍隊。

當時,我軍已在全國範圍取得決定性勝利,李文將殘存的軍隊,企圖憑藉大西南各省區複雜崎嶇地勢與交通、自然條件負隅頑抗,伺機捲土重來。 他頑固叫囂:“拼光亦光,不拼亦光”,並親自督戰被包圍的軍隊向西突圍,在我軍佈下的層層包圍圈緊壓下,意欲利用複雜地勢就近突向川康公路西逃。

劇照

當時,擺起“拼光”架勢之敵集中優勢炮火向我軍陣地猛烈轟擊,併成營成連地輪番集團衝鋒,妄圖從我軍合圍圈上打開缺口奪路而逃。爲抓住戰機爭取主動,我軍從敵各部翼側間穿進,猶如一把鋼刀直插敵陣縱深10餘里,賡即迅猛攻佔兩個山頭,俘敵一個營及兩個連。同時組織火力射擊敵炮兵陣地,並不斷變換攻擊位置,吹衝鋒號、打信號彈,敵誤認爲我軍主力已抄其後路,陣腳大亂,無力再發起對我正面攻擊,從而爲我軍各部完成合圍殲敵態勢爭得了寶貴的戰機。與此同時,我各路大軍威迫下,也先後分別在金堂、彭縣、德陽、簡陽駐地宣佈戰場起義。至此,“成都戰役”以輝煌戰果而宣告勝利結束。

最終,李文眼看着我軍打進城內,守是守不住了,於是只好假意投誠。領導人見他投誠有功,也並未將其關押,可他卻頑固不化的他搞的是詐降。在我軍中進修時,李文趁機逃跑,擺脫我軍戰士的控制,寧願狼狽出逃,先逃往香港次年轉赴臺灣。

由於李文有過戰場上率部“起義”的經歷,雖然是詐降,但也被人認爲是“變節”,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因此逃臺後也鬱鬱寡歡不得志,沒有得到重用,先是給他掛了個“中將高參”的虛銜,隨後成臺灣糖業公司的一個小小的顧問,說白了,就是一個賣糖的。七十年代病死臺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