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甄嬛傳》可謂是爆火類電視劇,到現在,幾乎人人還能說兩句劇中的經典臺詞。然而,對比電視劇內容的火爆,其中折射出來的人生道理,才更值得的人們回味。就比如說這甄嬛和甄母,對比過她倆的人生經歷之後,很多人才知道:原來,一個成功的女人是這樣安排自己的人生的。

對待枕邊人的區別

清朝時候的女性,肯定不比現代女性的生活自由,對於那些被圍困在四方天地裏的清朝女人來說:丈夫和子女就是一輩子的希望。而劇中的甄母,就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兩個女兒上了一堂社會課。

甄母對待枕邊人

要說這甄母,真的是一位睿智的女性,而她的睿智就表現在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對於大多數古代女人來說,沒能生下兒子的過錯不亞於掀了丈夫家的祖墳,很多沒有兒子的女人,都把自己當成是夫家的罪人。

而這甄母就不一樣,作爲一個生育了兩個女兒的母親來說,她既沒有抱怨自己不能生兒子、也沒有在丈夫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軟弱,如此不卑不亢的態度,其實才能更好的把控住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假如,甄母自己就把自己當罪人、覺得自己對不起甄家的話,那麼甄父還會對她以禮相待麼?

而之後,甄父出軌了。當然,按清朝時候的情況來說,甄父是可以合法擁有小妾的,所以嚴格來說,這也不算是出軌。但是,問題就出在和甄父相好的女子的身份上:甄父作爲一個朝廷官員,居然找了一個罪臣之女!這要是讓政敵知道,輕則丟官罷職,重則全家下獄都是有可能的!

那麼,甄母是如何應對的?她既沒有選擇大吵大鬧、也沒有和丈夫把此事攤開,反而是選擇了“裝聾作啞”。那麼,甄母爲何會做出這樣的抉擇呢?難道真的是因爲她沒有發現麼?必然不是,作爲一個沒有工作、社交也不多的專業家庭主婦,難道甄母能不知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發生了什麼事?

而她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完全是因爲:如果大吵大鬧,那麼勢必會讓甄父的愧疚心態轉變爲理所當然,而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此事一旦張揚出去,就可能會給整個家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甄母選擇了“無知”。面對這樣的甄母,甄父心裏自然是過意不去的,所以儘管甄母一輩子只剩餘了兩個女兒,但是家中卻並沒有多少小妾。

甄嬛對待枕邊人

可是,這甄嬛就不行了,比起她母親的道行,甄嬛就差了不是一點半點。最初進宮受寵以後,甄母就教育過她:對待丈夫要有個度,重要的是保全自己。但是,面對甄母的教育,陷入愛情的甄嬛哪裏還能想太多?在她心裏,雍正就是電、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話。所以,在甄嬛發現自己不是皇帝的心上人以後,甄嬛難受、過不了心中的坎兒。

在甄嬛心裏,皇帝無情又無恥。所以,當得知甄父被罷職以後,甄嬛徹底崩盤了,她發覺自己無法再面對這個冷酷無情的人。於是,她拋棄自己僅僅出生沒幾天的女兒,也要去寺廟裏靜靜。而後,甄嬛才慢慢發現:原來呀,這情愛呀,都是騙人的鬼,只有握在手裏的,纔是真實的。如此黑化後的甄嬛,纔有了回宮後大殺四方的霸氣。

教育子女的區別

甄母教育女兒

甄母的教育方式,無疑是成功的:甄嬛善良卻不柔弱,經歷過挫折之後,可以迅速反省自己,而後站起來繼續戰鬥;而玉嬈單純卻不傻氣,當得知姐姐有麻煩時,拼出自己的力量,也要去幫助姐姐脫離困境。

如此一對兒自主、堅強的姐妹花,絕對離不開一個明智母親的教育。畢竟,甄母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感化兩個女兒。而面對丈夫情人所生的女兒時,甄母既沒有隨心所欲的苛待她(從浣碧張揚的性格上就可以看出,浣碧自小也沒喫什麼苦),也沒有委屈自己去故意善待她,而是放任浣碧在後院裏自由自在的長大。

甄嬛對待子女

最初被情愛所困的甄嬛,看不清自己的人生路,所以在拋下女兒的情況下,也得先找到自己的人生路。而經歷過挫折和磨難之後,甄嬛發現:權勢,不一定給自己和孩子帶來快樂,所以,她寧可把皇位給了四皇子,也不想讓這個位置再束縛兒子一生。

從甄嬛的教育上來看,她也正是慢慢走上了母親所走的那條道路,才逐漸找到了自我,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結語

可以說,甄母其實才是劇中真正成功的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沒有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別人身上,正是這種豁達和理智,才讓她真正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纔不沒有在高牆大院裏迷失自我、變成自己都憎恨的人。

而之後的甄嬛不也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然後才走上人生巔峯的麼?所以說,這甄母其實就是在告訴世人:不分男女,只有找到自我,你才能真正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