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有一個重要原則: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的原則源自王宗嶽的《打手歌》,裏邊有這樣一句口訣:“上下相隨人難侵。”就是說,只要能做到上下相隨,別人就很難進犯我。楊澄甫亦將“上下相隨”列爲太極拳的十要之一。

什麼叫上下相隨?楊澄甫的解釋是:“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有一不動,即散亂也,必宜上下相隨也。”

楊澄甫的這段話實際上強調了全身動作節防貫穿、勁力完整,上下相隨而動,上手下足中腰,無處不相應,無一處不順暢,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上下相隨,一般而言,就是指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協調。也就是說,練拳盤架時,上半身和下半身應當像影子一樣,你怎麼動,影子都是跟着你的。用老子的話來說,是“高下相盈”。這一點理解以後,我們練拳時,就可以有不同層面的體會。

在太極拳的運動和相對靜止時,人體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始終保持緊密的聯繫,上下之間的關節肌肉保持,節貫穿的狀態,同時以腰爲軸,連接身體上下兩個環節。

但是,這樣去理解太極拳上下相隨的原則,層次還是比較低。太極拳是內家拳,主要練的是神、意、氣、勢,所以,體會上下相隨的原則,同樣也要從內勁的走勢方面去理解,也就是上面的內勁和下面的內勁兩者之間總的走向是相隨的。上面的內勁往下走的時候,下面的內勁總是往上行,反過來一樣。這就是內在方面的上下相隨。這就是古典拳論上所說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說,外形的動作必須聽從內意的指揮。

要做到人體整體的上、中、下三盤的上下相隨,古典拳論曾經透露出其中重要的關竅,就是“提頂吊襠心中懸,沉肩墜肘氣丹田”。這裏的"提頂吊襠心中懸”在一定的練功階段,可理解爲人身頭頂百會穴的上提之意和襠部會陰穴的下吊之意,構成一條上身的中軸線,再垂直到兩隻腳的湧泉穴的中間點,形成一個從上到下的立身中正的姿勢,然後再以松肩墜肘之意形成支撐八面的感覺。

體會上、中、下三節的上下相隨,另一個關鍵是要體會中節的靈活多變,也就是所謂胸腰部位必須成中空之勢。

要體會胸腰部位的中空之勢,傳統拳論中有所謂“含胸拔背”的提法,又有“虛心實腹”的講法。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由頭到腳,環環相扣,勢勢相連,運用之時,就可以在一動無有不動的基礎上形成巨大的攻擊力。

再往深一層去理解,所謂上下,只是我們人爲的觀念,練功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理解,沒有上也沒有下,或者說上就是下,下就是上,這纔是真正的上下相隨。只有這樣才能在與人交手時隨機應變,反覆無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