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漢中己經是大後防,南京政府電傳陝西省政府:蔣介石將於四個月後來漢中視察。漢中府接到命令,急忙給蔣委員長修建行營。並張榜,能在四個月內能將行轅建成交付者“賞重金”。說來也巧,洋縣有一個建土木房屋的師傅叫亢應躍,洋縣黃安鎮亢堡人。此人在洋縣漢中一帶建官宅民居很有名氣。他是個能工巧匠,能建木橋、浮橋。現在從漢白公路城固到西鄉的漢江大橋上,漢江河裏的木樁還能見到他當年帶領工匠修建浮橋留下的證物。

話說亢師傅看了行營設計圖,當即答應四個月內沒問題完工。雖然時間緊,但他還是和漢中府簽了協約:由亢師傅用工用人用料!漢中府派員監督工程質量、進度。

行營主體結構很快建成。亢師傅因爲是專業修建房子的,知道誰的材料價格低,質量好。加之給修行營更是馬虎不得,亢師傅就給漢中府建議,修房用磚瓦須用費家窯磚瓦。因爲費窯匠做的磚瓦足尺足寸,青磚不用手工打磨能對縫,百年不風化,瓦當是仰瓦,迎日不腐,扣瓦百年風吹雨淋不開裂。漢中府就採納了亢師傅的建議。

再說這費家窯的費窯匠,年過六十但也還硬郎。說話不急不慢,帶着青壯的兒子以燒磚、瓦盆罐爲生。常常兒子擔着盆罐走家串戶叫賣,他在家燒窯制丕,日子也不很寬裕。費窯匠接到洋縣政府讓把磚瓦送到漢中府的命令,心裏很是誠惶誠恐。費窯匠就是個本分的窯匠,那裏見過政府發命令公文要磚瓦的陣仗,儘管心裏害怕,但也絲毫不敢馬乎。時值秋未冬初,根本不是做丕燒窯的時節。加之也沒存下多少幹丕,這可難壞了費窯匠。晚上兒子賣盆罐回來,費窯匠和兒子商量,不做吧,第一少了些收入,第二這是政府送的軍方命令,搞不好還會殺頭。做吧,第一不是做坯的時機不行,第二按政府要磚瓦的時限根本做不出來。父子倆經過再三商量,只能決定硬着頭皮做。第二天,父子倆就挖土和泥、泡泥、悶泥。初冬的天氣費窯匠和兒子赤腳在冰冷的泥巴里踩泥,做坯晾乾,那腳如刀割,手凍得裂了好多口子。經過一月有餘的起早摸黑努力,終於完成了製坯工序。接着,父子倆上山砍柴備燒。不知磨爛了多少雙草鞋,被刺掛傷了多少道傷口,終於籌備好了燒窯所需的木柴。離政府要求的日子越來越近,每窯還要15天的燒製時間,看來真是時間緊任務重。費窯匠就和兒子沒日沒夜的幹,終於一窯窯的磚瓦出來了。

父子倆套上牛車,把一車車磚瓦送到漢中府。最後一車到漢中己經是寒冬臘月。費窯匠穿一件破爛的土布棉襖,腰裏繫着一根草繩,兒子還穿着單薄的土布褲子。那一雙雙凍的紅腫的雙手顫顫巍巍小心翼翼地卸着磚瓦,正巧被前來視察行轅建設進度的軍官看見。軍官見費窯匠縷的衣服凍的發抖,便脫下隨身穿的軍大衣送給費窯匠,並告訴費窯匠說,你們的磚瓦是給蔣委員長修行營,你們要感到榮興,也是你整個費家的光榮。

世事滄桑,轉瞬一個世紀即將過去。我想,費窯匠感到榮幸的可能就是多給了幾個銀元,還有這件能讓他覺得暖和的棉軍大衣;至於總統行轅於費窯匠來說沒有太大關係。費窯匠也不關心誰來住,他從心裏應該感謝的人是亢師傅。蔣介石來漢中他是費家窯的費窯匠,不來他也是。但隨着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現在想想費家窯的磚瓦能修行營也確是一種榮耀。這也是近年來費家窯爲啥被評爲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這種獨具的匠心和精細的工藝是分不開的!

(作者:王漢鋒,洋縣作協副主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