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末,互聯網還不算發達的中國,讀書看報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那個時候,白天會買兩份報紙,記得我最常看的報紙是《參考消息》和《中國經營報》,偶爾也看《深圳特區報》,每天晚上都會到附近的書攤,在微弱的跳燈光下看上1小時的書。

這樣的時光持續大概有兩年左右,持續閱讀幫助自己開拓了視野,增進了知識,讓自己對歷史和現實世界都有較多的認識,真是受益匪淺。

到了21世紀初,網速的飛速發展,信息獲取成本的降低,以及便捷性,讓我逐漸從線下轉向了線上,越來越多的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和知識。這樣的閱讀方式有利有弊。

如今回想起來,發現大多數情況下,自己的閱讀充滿了隨機性和短期行爲,獲得知識也較爲粗淺,更加缺少深度的思考與反思。這些年來,雖然一直保留着買書讀書的習慣,但一直缺乏對於“讀書”這件事系統的認知與思考,大多數情況下都處於淺薄認知狀態。

2019年底,在經歷了近20年的工作和連續創業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以及人生的思考。深刻感悟到,對自己的投資纔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而提升自己認知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與實踐。

喜歡閱讀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閱讀,能高效閱讀的人並不多,在重新重視起讀書之後,我認爲掌握這4點非常重要。

設定目標,問題導向

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近五千年,誕生了非常豐富的文字內容,可以說浩如煙海,非常的龐大,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講,首先要有選擇性,不要一頭扎進去,否則你會迷失在書的“海洋”裏。

以我的經驗,帶着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帶着自己的人生目標,去選擇能解決自身問題可能性的書籍,以及選擇能幫助你達成人生目標的書籍。

書的種類非常的繁多,同樣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案進行解答,因此,選擇書籍時,我們需要具備寬闊的視野,首選經典好書,經歷過時間考驗的書籍,已經證明了它的價值。當然,如果是應用型的問題,一般教材和專業工具書也能幫到你,但今天談的不指這一類教育類書籍。

空杯心態,極度開放

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是無法在盛水的,同樣,一個帶有自我偏見,甚至傲慢的心態的人,是無法在閱讀中接收到新的思想和智慧的。

讀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準確的認知這個現實的世界(包括認知自己),開啓明智,提升思維能力。因此,閱讀時保持極度開放和空杯的心態極爲重要,不要有先入爲主的看法和情緒化的偏見,能讓我們站在作者的角度,從他的文字中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思想。

做好筆記,理解記憶

除了小說,我們在閱讀其他實用性圖書的時候,做筆記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用讀書筆記,還是用思維導圖,選擇適合自己理解和記憶方式的筆記法,將書中的框架、結構、主題、觀點記錄起來,反覆的閱讀,甚至背誦,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書中的要義,爲你今後的寫作或者應用提供幫助。

關於讀書筆記的方式,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進行分享。

思考應用,反思進化

買書時,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前題,就是讀完這本書後,我是否可以將書中內容應用到現實,並解決我的問題,如果不能,我就不會購買。

這條原則的底層邏輯,就是學以致用,如果讀了不能用(包括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那就是浪費金錢和時間了。

因此,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後,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書中學到的知識應於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閱讀效果,以及驗證書中內容的有效性。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差距,甚至會面對失敗,這都是正常的,這樣的經歷將爲你思考改進方法提供了機會,非常難得。通過學習,應用,思考,改進,這樣的流程不斷地重複,你就能將所學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力。

讀書,是通過閱讀的方式向作者學習,與作者對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非常美妙的。希望愛讀書的你,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海明讀書,分享我的讀書體會,喜歡請關注,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