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2020年最後一個長假結束了,也可以說是今年的第一個長假,放假前還覺得,哇噻!8天,好長啊!過完才發現,太短了,啥都沒幹呢!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呢?這個假期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有也不要緊,明年補上。

今天來說說古鎮,重慶的古鎮磁器口,今年是第二次來,去年我也來了一次,以爲那個時候人挺多,沒想到和今年的磁器口比起來,簡直太“清淨”了。來重慶旅遊,磁器口是必到的地方,雖然這座古鎮和其它很多著名的古鎮挺像的,不過因爲磁器口是大重慶的,所以還是人氣很旺。

大家有沒有發現磁器口古鎮的名字和“瓷器”很容易混淆?以前沒來重慶的時候聽說了“磁器口”這個有點奇怪的名字以後就猜測,古鎮是不是和“瓷器”有關係?查了一下資料,確實是這樣,就是因爲這座古鎮曾經的主要產業就是瓷器,所以名字改爲了瓷器口,後來衍變爲同音的“磁器口”。

磁器口古鎮最開始名叫白巖場,因鎮上有一座白巖寺而得名,這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的事了。到了明代,名字由白巖場改爲龍隱鎮,傳說建文帝朱允炆逃到鎮上的寶輪寺隱藏,人們就把寶輪寺改爲龍隱寺,白巖場改名龍隱鎮。這些都是民間傳說,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歷史懸案,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史料證明朱允炆的最後歸宿。

進入清代,瓷器成爲龍隱鎮的主要產業,持續到近代,本地商人還在鎮上建了蜀瓷廠,利用古鎮臨嘉陵江,便於運輸的優勢,將瓷器遠銷四川各地以及外省,龍隱鎮瓷器行業最鼎盛時期鎮上有瓷器廠七十多家。此外,古鎮還是四川的貨物集散地,各種生活和生產物資從龍隱鎮的碼頭順嘉陵江運往各地,每天有三百多艘貨船進出碼頭。

鎮上的商號、貨棧、手工作坊數量近1700家,商戶700多戶。古時的街道沿河壩搭建排列,分爲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也有分類明確的商業街,比如陶瓷街、鐵貨街、米市、豬市等等,類似於現在的綜合市場。因爲瓷器生意很紅火,那個時候古鎮的商人開始習慣性地把這裏叫瓷器口,後來人們都叫順口了,就正式改名爲磁器口

解放後的磁器口古鎮依然延續着繁華,嘉陵江碼頭上二十四小時車水馬龍,來往客商川流不息,“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這是磁器口古鎮流傳的民謠,兩句話形象地總結了古鎮曾經的繁盛,一座小鎮濃縮了整個大重慶,因此,磁器口古鎮也被譽爲“小重慶”。

來到磁器口附近,離很遠就能看到高處的巴渝風格古建築羣,在一大片吊腳樓中格外顯眼,這就是寶輪寺,一座比古鎮歷史更悠久的寺廟,佔據磁器口古鎮最高處,寶輪寺始建於西魏,建造者爲當時的大都督尉遲炯,寺內大雄寶殿上刻有“尉遲炯建修”幾個字。

寶輪寺依地勢建造,建築規模宏大,是典型的巴渝建築風格,也是我國古建築藝術的珍品,神殿廟宇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和我國其它古建築一樣,不用鐵釘,全部是榫卯結構,同樣雄渾大氣。以前寶輪寺佔地範圍很大,現存建築只是一部分,來磁器口古鎮寶輪寺值得進去看一看。

在磁器口古鎮參觀,會發現很多這樣的店鋪,門口支一口大鍋,大師傅拿着大鏟子不停地攪拌,鍋裏熬製的就是重慶最著名的特產“老火鍋底料”,而重慶老火鍋底料最有品牌價值和歷史底蘊的就是磁器口產的,從清末就名揚天下了,用二十多種純天然食材,手工熬製而成,重慶火鍋那麼美味就是因爲火鍋底料的製作工藝極其講究。

磁器口的特色小喫也很多,比如陳麻花,也是一家百年曆史的老字號,門口經常排長隊,遊客人手兩包,一包邊走邊喫,一包帶回,你喜歡喫重慶麻花麼?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