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劉宇軒

新辦的手機卡,剛啓用就收到接連不斷的催貸電話;註冊App卻頻繁顯示號碼被佔用;給運營商客服致電,卻被告知要自己協商處理……當手機碼號資源愈發稀缺,“二次放號”這一盤活資源的常規手段,爲何給用戶帶來許多新麻煩?

1

新號怎有“後遺症”?

“二次放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手機號用途愈發廣泛,甚至已成“網絡身份證號”,造成的後果就不是用戶每天多接幾個騷擾電話那麼簡單了。

——新號碼註冊遭拒,多種服務無法享用。目前在河北從事網站編輯工作的施女士,大學畢業後辦理了中國移動“183”號段的新卡。一次她在網購火車票時,發現該手機號在12306網站上已遭註冊,緊急與鐵路客服協商,才得以購票,不至於延誤行程。

接下來,她發現這個新號已經註冊過支付寶、百度網盤、淘寶等多個第三方應用。“當時在網上營業廳隨機選了這個號碼,系統並未提示它是舊號。”施女士說。

——老賴金蟬脫殼,新機主遭催貸騷擾。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不規範的網絡小貸公司野蠻發展客戶,甚至有網貸廣告宣稱“有手機號就能放款”“測測你的手機號值多少錢”。不少老賴爲了擼網貸公司的“羊毛”,頻繁換號,導致一些接盤“二次號”的無辜用戶“背鍋”。

一位不願具名的機主告訴半月談記者,從2019年年初辦理新卡至今,每月月初和月末都會接到來自“麼麼錢包”和“醫美貸款”等網貸公司的催債電話,且態度惡劣。運營商建議他開通來電攔截功能,但好景不長,“一些工作客戶的正常電話也打不進來了,無奈只好又關掉”。

——通訊錄等個人隱私存泄露風險。在南京讀大三的楊同學上大學時辦理了新卡,但第一次使用時驚奇發現,手機通訊錄竟然存有大量陌生人的電話,部分還備註了工作單位、職務等。

她告訴半月談記者,常有陌生電話打來要找某某領導,才意識到這張卡應曾被人使用:“我把以前的通訊錄全刪掉了,這個漏洞如果恰巧被不法分子發現利用,後果真不堪設想。”

多位受訪對象表示,在向運營商提出處理訴求後,各家均把皮球踢給第三方,要求用戶自己協商。用戶需要與各大應用挨個對接解綁,費時費力不說,金融證券類機構往往還要求機主拿着當地營業廳開具的紙質證明線下辦理,這無疑給那些異地號碼用戶增添了負擔。

2

“二次放號”實乃資源循環

所謂“二次放號”,是指老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戶選擇。從事運營商無線網絡規劃業務的冷俊告訴半月談記者,老號碼重新進入運營商“號碼池”前的“空置期”,在實際業務辦理過程中一般爲3個月。

冷俊介紹,碼號資源和網絡IP地址一樣,理論上屬於稀缺資源。國內手機號以11位爲主,隨着用戶激增,從最初的“13X”逐步擴展到“17X”“18X”“19X”等多個號段,而今部分號段已無新號可用,這是運營商要回收號碼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截至2019年7月,工信部已分配50.13億個碼號資源用於公衆移動通信業務。隨着新號段的開放,這一數量還在進一步增長。

“有人問11位號碼能否再延長,比如擴至20位?那樣用戶撥號就很困難了。”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對半月談記者說,“二次放號”其實是國際通行做法。國內在最初制定用戶入網協議模板時,就已借鑑發達國家通信的行業經驗,寫入這一規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專家孟然介紹,“二次放號”可以釋放被佔用的碼號資源。除了用戶主動棄用、換號,還包括用戶自然死亡後,手機號無人繼承的情況,這些號碼都會重新啓用,佔了“二次放號”很大比例。

3

爲“二次號”解困,路正長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碼號資源循環使用有利於盤活通信資源,但消費者作爲享受通信服務的主體,享有知情權,在其辦理號碼入網協議時,運營商應明確告知號碼是否爲“二次號”。另一方面,如何針對“二次號”完善服務體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戶的信息、痕跡,與相關第三方聯動解綁各種捆綁賬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當前,行業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已着手建立數據互通平臺,協調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的碼號服務平臺,中國移動推出的“二次號查詢服務”系統以及部分商業機構建立的二次號付費解綁平臺等。

2017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組建“碼號服務推進組”。這一由工信部指導成立的“國字號”服務平臺,在“二次放號”衍生出的“號碼誤標記”問題上,已形成較爲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

所謂“號碼誤標記”是指因舊機主從事相關業務關係,手機號被標記爲快遞送餐、房產中介甚至惡意營銷,新機主取得號碼後,標記未能調整,使用中易遭人誤解,電話接通率低。

孟然介紹,平臺通過與騰訊手機管家、360手機衛士等7家主要號碼標記服務商合作,幫助符合要求的用戶免費取消電話標記。這一功能從2019年6月上線後,到2020年4月底,已處理超過36萬次用戶申請,涉及號碼13萬餘個。

“號碼誤標記只是‘二次放號’衆多不良後果之一。”孟然告訴半月談記者,手機號註冊可能涉及的線上線下應用場景不勝枚舉,每年新註冊量都數以億萬計,如果寄希望於共享數據平臺完全覆蓋,幾乎不現實。

“理論上,這些平臺也不能窮盡手機號和App間的關聯。除非第三方與運營商有數據合作協議。”美團點評數據安全研發工程師蘭安娜說,第三方提供的解決方案有限,目前只能在各家賬號系統內增加多因素驗證方式,比如人臉識別、與常用設備或登錄IP對比、設置問題等,以降低“二次放號”等情況帶來的潛在安全風險。

另一方面,如蘭安娜所言,用戶的手機號綁定了哪些應用,登錄的時間、頻率等使用習慣涉及個人隱私,在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共享賬號數據平臺時,這些賬號數據如何妥善管理,也是亟待填補的制度空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