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時,佳節之日,平邑一中正雅書院贈書會圓滿落幕。贈書會分別在西校區、東校區、新校區錯時召開,爲不錯失獲贈機會,書友們紛紛提前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踊躍按時參加活動。此次贈書會共贈出近500本書。

贈書會上,爲書友們贈送了疫情期間王繼峯校長推薦給實驗部老師的《教育的情調》一書。此次贈書活動不同於以往的是增加了“分享”和“共讀”環節,贈書之前,趙卿老師對整本書做了簡短的導讀,閆志華老師和陳現英老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精彩的分享;贈書後的“共讀”環節中,書友們的精彩發言,又一次讓我們看到讀書分享在校園裏真實發生。

趙卿

閆志華

陳現英

贈書與共讀

共讀分享

明淨的天空,絢麗的秋色,詮釋着自然界的溫潤與美麗;安靜的會場,專注的眼神,彰顯着一中人的追求與執着。

天高雲淡是金秋不變的底色,讀書分享是我們永遠的堅守。涼爽的秋日,正雅書院攜書友們再次踏上了共讀之旅,相信我們的生命會因持續的閱讀充滿歡愉與自由,我們的校園會因四溢的書香充滿智慧與朝氣。

閆志華老師讀書分享

品經典 獲感悟

——《教育的情調》讀書報告

首先感謝王繼峯校長在疫情期間贈送的《教育的情調》這本書。拿到書打開扉頁看到的是幾位教育大家的推薦,這激起我的好奇心——對作者,對這本書。於是一口氣讀完的,讀後感覺很有特別的味道,又翻閱了多次。有這麼幾點讓我很意外:

首先,從書名上,本以爲是一本教育專注,會充滿各種專業的晦澀難懂的名詞術語、各種理論。讀過之後,卻發現作者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將深奧的道理娓娓道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發人深思。

其次,以前看過的教育學方面的書都是厚厚的一大本,這本薄薄的小書,以小巧的身材蘊藏着豐富的知識與智慧。小故事大道理,發人深思。以至於在讀過一遍之後,還會經常對某些章節再細細品讀。

最後,總以爲那些大家講的道理和理論會與自己的教學工作離的太遠。本書中所講的事例都是我們在生活和教學中常見的例子,通過學習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很有幫助。

下面幾段話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2.作爲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麼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就對不上號。

3.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更加重要

4.希望不是那種被動的、認爲事情終歸會得到解決的樂觀主義。希望包含承諾和努力。即使在最荒謬、最痛苦的時候 ,我們也不會,也絕對不會放棄我們的孩子。

在教育教學中,雖然專業素養會發展很快,但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有一些困惑,也經常聽到有老師說我們對學生如何如何好,學生還是不好好學等等類似的氣話,爲什麼學生會有這種的行爲,或許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教師的愛是教育愛,教育之愛不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它必須能滿足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其它的愛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育學就是一種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範梅南),教師需要通過現象學式的 “聽”、“看”和對具體情境的“關注”,讓孩子隨時感受到老師的“在”,也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看見”。這樣讓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關愛之中,從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長。也正如書中所說,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麼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就對不上號。

讀過本書,我嘗試運用本書的方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比如:我班上有個小孟同學,活潑好動,喜歡跳繩等體育運動。高一入學時,成績中等,但是習慣不太好,上課喜歡接個話茬,特別英語課和語文課更是不好好上,任課教師也多次反映這個學生的問題,成績一度降到班裏倒數,我也多次找他談話,分析成績,強調課上紀律,效果一直不好。疫情期間,我去家訪,瞭解在家的學習情況,並當着他家長的面說了一些他的長處,還請教他買什麼樣的跳繩比較好,讓他感到老師對他的欣賞和關注。家長後來打電話說,從家訪以後孩子變化比較大,學習也積極一些了。

復課後,堅持了一般時間,我又發現他偷着寫類似科幻或者遊戲一類的東西,而且很癡迷,被發現後,他很緊張,讓我保密,自己也保證好好學習,並給我寫了保證書,我答應替他保密,但是要求是先做好作業,課下的時候才能寫。事後我就想如何更好的讓他投入學習,除了考試後的談話,怎麼樣讓他知道他是被關注的,我想到他讀書聲音大,我就課下單獨找他,告訴他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下了早操後,進入教室要大聲朗讀,來帶動其他同學,因爲他的聲音大很有激情,除了他別人做不好這事。他從第二天早上就開始帶頭讀,而且一節課都很有激情,也不見他上課打盹了。通過觀察,發現他書寫不規範,告訴他平時解題就要規範書寫,打草紙也注意使用方法,他都能照做,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績進步很大,而且人也變的自信了,上課更加認真,遵守紀律了。

關於本書的很多內容我還在繼續學習思考中,限於我的水平,表達難免有不當之處,但是《教育的情調》書,確實給我帶來很多驚喜和改變,是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

陳現英老師讀書分享

一直“在”路上

疫情期間我讀了一些書,寫了三本記錄本。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校長推薦的《教育的情調》,細細品味,聯想到平時教學,隱隱的東西亮堂起來。下面我就從這本書的三個章節,我喜歡的三點談談我的心得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1.老師“看到”孩子

如何去看,看到什麼,取決於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存在的方式。

如何看孩子,看到什麼,取決於我們和這個孩子的關係。

有一個孩子在跳繩,不同身份的人,看到的不一樣。

路人:看到一個孩子,一根繩子和一場遊戲,回不去的童年。

老師:看到了一個孤獨的女孩用孩童的快樂爲代價贏得母親的歡心;當她的眼睛轉向一起跳一根繩的其他女孩時,老師在孩子的眼中捕捉到一種渴望—一種被同學接受的的渴望。此時教師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牽掛着孩子。而這種教育機智會促進女孩和朋友們分享生活空間。

教師決不能像一個過路人、一個警察或一個朋友那樣看孩子,機智的老師會以教育學的方式看到正在成長的孩子的存在。

2.孩子“看到”老師

機智的教育不是書中麥克的老師那樣沒有教徒的教長。真正的教育是我們帶着責任感用全部身心去“看”孩子,此時與世界的其他關聯都被輕輕的切斷,留下的是人與人之間誠懇的接觸。這些日子,我們班有好幾個孩子得了水痘,孩子們惶恐不安。我們的段瑞君主任幾乎一直在教室陪伴着孩子,我們老師從未因此迴避對孩子們的愛。我想對每個孩子而言,學校裏的每個日子都是一個特定的整體,被賦予了一種色彩,一些意義。

3.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在”

一位老師表面上能有效遵循一套課程的目標但是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說並不知道這些課程目標最終將會將孩子們引向何方;

一位老師總是不斷地給別人打分,但是自己卻不努力奮鬥;

一位老師總是努力使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卻忘卻了真正的教學是什麼;

一位老師能引證教育的重要目的和目標,卻不能激發學生對未來的憧憬;

一位老師問了學生很多問題,卻不知道該怎樣讓問題變成一種真正的探索。

對標以上老師,我們也許可以說,他們其實並不“在”,或者說根本沒有真正的“在”。一位頗有力量的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在”必定很有力量。人們常說“你教什麼,你就是什麼。”好的老師他本身就是數學、是英語、是詩歌。一位真正的語文老師不僅僅熱愛閱讀、寫作,甚至在課間操的時候也會手臂下夾着一本詩集,情不自禁的用詩歌去表現世界,通過文字的魔力來思考人類的種種。從更深的層次上說,好老師會將所教學科引向生活本身對課程的綜合理解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科素養。我們實驗部的趙卿主任信手拈來就是一首詩,他還創辦了狂瀾文學社,現已出刊了八期,我們老師期期都拜讀。英語課上爲了擺脫枯燥的背誦,我們讓學生演課本劇,將課文落實到課堂上。

機智的教育,是一門技巧,更是“即興、臨場的反應能力”。它不可直接描述,但是可以用小故事來表現。老師看見學生,學生看見老師,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在,心中有愛,纔會眼底有光,才能與孩子的體驗正面相遇,才能營造出優雅和諧的教育情調。所以我推薦教育的情調一書。

或許,我們的教育不夠完美,但我們一直在爲更好的教育用盡全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