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藥品耗材長期以來佔據了中國醫療市場的半壁江山,當醫保局時代取消以藥養醫改革推向深水區,藥品耗材水分被大幅擠壓,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就是大批醫生組團走向市場成立醫生集團(醫生團隊),併成爲醫療市場的香餑餑。

藥品耗材長期以來佔據了中國醫療市場的半壁江山,當醫保局時代取消以藥養醫改革推向深水區,藥品耗材水分被大幅擠壓,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就是大批醫生組團走向市場成立醫生集團(醫生團隊),併成爲醫療市場的香餑餑。

當以醫生集團技術採購和醫療賦能爲主題的醫交會的出現時,業內人士驚呼:從藥交會到醫交會,天變了,你變了嗎?《看醫界》爲您帶來醫交會時代的中國醫療新變局:醫生團隊正在成爲醫療改革的生力軍!

醫療機構如何突出重圍?醫生集團成爲香餑餑

據國家衛健委信息統計中心數據,截至2020年6月,全國醫院數量已經達到3.5萬個,其中民營醫院已經達到2.3萬個,診所近25萬家。

即使不考慮疫情因素,在國家大力放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的背景下,一大批醫療機構正在因爲缺少人才、缺少患者等原因陷入困境,而淪爲醫療物業。一些醫療健康城也因爲缺少具有競爭力的醫療機構入駐而變得冷冷清清。

醫療機構如何做出特色突出重圍呢?據瞭解,在以醫療技術合作和醫療賦能合作爲主題的上海醫交會上,吸引了來自全國的近千家醫院診所負責人,目的很簡單,尋求和醫生團隊的合作。

走向市場的醫生集團(醫生團隊)究竟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呢?

近日,山西維康同源醫生集團向《看醫界》透露,自2018年在看醫界傳媒舉辦的首屆上海醫交會上與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結識後,目前已經開展了多項合作,兩家醫生集團是在“第一屆醫交會認識的,也希望通過醫交會認識更多新朋友,新夥伴。”

據瞭解,僅在最近半年,兩家醫生集團多項合作相繼落地,9月19日,維康同源&哈特瑞姆心律失常診療中心在孝義市人民醫院正式啓動;8月8日,山西維康同源醫生集團攜手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在鄉寧縣人民醫院成立心律失常診療中心;6月13日,山西維康同源醫生集團聯合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在太原市人民醫院啓動心血管學科建設,並掛牌成立太原市人民醫院心律失常診療中心。

另外,以特色專科腋臭專科爲例,在兩屆醫交會上,來自全國各省市的醫療機構管理者與其創始人、原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腋臭專科學科帶頭人陳斌醫生洽談合作,十多位院長與醫生集團達成多點執業、科室共建合作等。

據悉,天方腋譚全國臨牀基地已經覆蓋了十多個城市,已經合作的醫療機構達到20多家。

據陳斌介紹,2019上海醫交會(第三屆全國醫交會)上,天方腋譚醫生集團的展位成爲最火爆展位之一,展臺訪問量超200人次/天,不同於第一屆醫交會,第二屆前來洽談的醫療機構不但有高端私立醫療機構、還包括數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立醫院。而目前,天方腋譚已經與全國範圍內的各級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開展臨牀業務合作。

在去年底《看醫界》傳媒舉辦的2019上海醫交會上,玄合醫療丁罡腫瘤醫生集團丁罡教授關於腫瘤醫生集團賦能醫院專科建設的精彩分享引起與會的衆多社會辦醫院院長關注,紛紛伸出合作的橄欖枝,並 與知名品牌共享醫療機構達成學科共建合作,共同打造滬上品牌腫瘤專科。

丁罡表示,缺乏專科建設本身就是很多社會辦醫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而專科和學科不是簡單引進人才就可以解決的。“學科發展和專家服務是完全兩個概念”,丁罡表示:“引進一個臨牀專家就不容易,但是要建設一個成熟的學科就更不易,至少需要十年。如果醫療機構不建立自己的學科,而是簡單複製體制內醫聯體的概念,那麼專家走了,所有項目都會跟着結束。”

爲此,丁罡提出了“學科共享”的理念:整合上海在腫瘤治療方面的資源、理念和方案,建立“整建制”學科,將學科建設的流程標準化,並帶到社會辦醫機構裏,幫助醫療機構快速發展學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丁罡相信,隨着技術的標準化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共享化,未來共享學科的發展會越來越成熟。

據瞭解,市場驅動的醫生集團(醫生團隊)正在成爲中國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將優質醫生引向基層,爲民衆提供優質診療服務的同時,也爲醫生創造了合理的陽光收入。

疫情衝擊,共享醫生成趨勢!

實際上,無論是基層醫療還是民營醫療,優秀醫療團隊短缺都是醫院學科專科建設發展額最大痛點,招不來留不住成常態,即便有的省市開出數百萬安家費來招攬學科帶頭人,卻仍難吸引來優秀人才。

而在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不少醫療團隊規模較大的民營醫療機構負擔更重。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後疫情時代,共享醫生將成爲趨勢,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醫,將加速與醫生集團、多點執業醫生合作。

據夙呈醫生集團創始人陳淑君介紹,“這次疫情對整個醫療,特別是民營醫療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但對醫生集團來說,卻是一個機遇,”陳淑君介紹,由於疫情突襲,很多醫療機構發現,自己養麻醉醫生的成本要遠高於與麻醉醫生集團合作的成本,而同時,醫生集團的新技術,可以爲醫療機構賦能,爲醫院提供發展的動力。

看醫界傳媒總編輯、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副所長、2020上海醫交會祕書長郭驚濤表示,未來醫療機構在人才方面的競爭,將不再是單一專家的競爭,而是對醫生團隊的競爭,醫生團隊的共享以及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平臺化正在成爲趨勢。(本文爲《看醫界》發佈,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

相關文章